作者:路艳霞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1-9-16 10:03:51
选择字号:
杨振宁:屠呦呦获奖证明中国能出世界一流成果

 
语速和缓,语气平静,自始至终面部表情几乎一成不变——昨天(9月15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出现在《杨振宁传》首发式上。这位89岁的老人,波澜不惊的言谈下,暗藏着满满的直率和智慧, “脑子太好了,记忆力太强了,哪儿像是奔90的人呀!”在场年轻人纷纷发出了惊叹。
 
谈传记——
 
小书店发现自个儿传记
 
让许多读者感到意外的是,昨天首发的《杨振宁传》的最初版本,其实并没有征得杨振宁的同意,而杨振宁当年发现那本书,竟然是在清华大学一家小书店里。
 
《杨振宁传》的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授杨建邺。1996年,他萌发了写《杨振宁传》的念头,随后他写信给杨振宁,但接到的回信说:“现在不是时机。”时至2002年,杨建邺已经搜集了大量资料,他采取了“先斩后奏”的方式,“我先写了再说。”2004年,杨振宁的夫人去世,在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的邀请下,杨振宁回到了清华,不久,他碰巧在书店里发现了这本《杨振宁传》。
 
杨振宁说:“那本传记中的资料都是在国内搜集的,有很多并不准确。”他随后写信给杨建邺,让他到家中一叙。经过一番交流,杨建邺对原有版本进行了大幅修改,而且扩充了大量内容。“很多年过去了,有新的事情发生了,更重要的是,杨建邺把他这许多年所搜集的关于我的材料整理了一下,所以现在的版本比原有版本厚三倍。”杨振宁说。
 
目前,市面上关于杨振宁的传记至少有四五本。杨振宁说:“只有江才健写的传记和杨建邺这一本传记跟我讲了,我同意了。”至于这两本传记孰优孰劣,他的答复是“各有优长”。
 
谈科普——
 
国内作者缺乏扎实态度
 
和许多名人完全不同,杨振宁说话不讲客套,在其发言环节,他尽显科学家的研究姿态,解剖起国内的科普创作来。
 
杨振宁的话语甚至有些激烈,他说,现在整个世界对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国内对于向民众介绍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科学的工作,做得非常不够。“讲一句不客气的话,多半科普文章不忍卒读,作者没有扎实态度,而往往是投机取巧的居多。”
 
杨振宁尤其强调,科普写作扎实态度的至关重要。他甚至以科学家人物传记做为突破口,为年轻人进行了现场普及。杨振宁说,爱因斯坦的传记写作者至少有30多位,但只有一位作者的传记被公认为最出色,这位作者曾经是杨振宁的同学,也是一位物理工作者,叫派斯。从20多岁起,派斯就想写爱因斯坦,每次和爱因斯坦接触,他都会把对方讲话的内容记录下来。杨振宁说,派斯累积了近20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由他撰写的《爱因斯坦传》才面世。
 
谈科学——
 
屠呦呦获奖证明中国实力
 
身为科学家,杨振宁谈论最多的还是科学。他注意到,前几天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杨振宁说,拉斯克奖主要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内颁奖,“尽管奖金很少,但据统计,得了这个奖的人,有50%后来都得了诺贝尔奖,而且这是很长的一个传统。”他甚至还上网查了屠呦呦的资料,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科学家获得拉斯克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代表着中国本土的科研制度和学术环境,是能够创造出世界第一流的成果的。
 
杨振宁预言,虽然目前中国科学还远远落后于西方,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人们可以期待未来5年、10年或者20年,在新闻中听到中国土地上的一流科研成果得到国际认可的消息。
 
谈窍门——
 
科研工作有个“三部曲”
 
在与现场年轻学子的对话环节中,杨振宁奉劝年轻人,不应该整天认为诺贝尔奖太重要。
 
杨振宁认为,事实上,科学研究前沿的很多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要想真正做出来卓越的工作,需要对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说,做一个工作要有三部曲。第一步,要对这个问题发生浓厚的兴趣。第二步,要做一个长期的思考和努力,这个长期的努力常常是不成功的,甚至使你自己非常沮丧。第三步,100年以前有一个大数学家分析过,他说你做了很复杂的努力,不出结果甚至很沮丧的时候,你常常不可避免地要休息一下子。”
 
杨振宁说,这是杨建邺在传记中未提及的。“我在1949年很不开心,那时候我在做研究生,我知道做物理研究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他观察上千研究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部分研究生都会停留在兴趣和努力上,但他们会在还没有取得结果的阶段止步不前。“在这个情形之下,幸运的人如果有了顿悟,他就可能会成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