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5 8:35:01
选择字号:
专家建议南水北调延长中线调水链替代东西线
 
[科学时报 王卉报道]当前形势下,这无疑是最经济的调水方案。
 
由于我国地域上不时出现的干旱灾害以及华北、西北缺水的实际状况,近一段时间,南水北调话题似乎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们认为应该延长南水北调中线调水链,替代东西‘二线’作用。”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原中科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传友表示。他长期从事南水北调工作研究。
 
远近结合的组合方案
 
陈传友介绍,根据国情、水情,预计最近几年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可抵北京、天津地区;东线由于沿途水质污染严重,目前一段时间,主要精力投放在防污、治污方面;西线工程艰巨复杂,加上水源有限,工程难度较大,目前尚处深化与准备阶段。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陈传友研究组一直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对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进行优化尝试。
 
其初步研究成果,陈传友表示,是一整套由近及远、远近结合,既改善当代人的用水——含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又不影响子孙后代开发利用能力的、分区分批的、相互关联的组合方案。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试图用“四横一竖”的调水格局,替代目前南水北调“四横三竖”的调水格局。前者是用一条延长至三峡水库后的中线,把长江干流(含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串联起来的调水格局,代替由东、中、西三条人工渠道分别串联以上四大流域的调水格局。
 
长江三峡水库位于丹江口水库以南约120公里的长江干流上,正常高175米,与丹江口水库正常高170米,仅相差5米。
 
它们之间有大巴山及其余脉相隔。
 
三峡水库兴建后,当地兴建了许多水利、水电及交通设施。这为两库联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此,我国不少科技单位专家通过研究,提出了联通两库的三条调水线路与十余个方案。它们都可能实现调水的愿望,只是线路不同,高程有别,进出口位置有异罢了。
 
如果以现行南水北调的目的与任务为据,除了原中线调水量不变外,拟从三峡水库年调水200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设计的东、西线入黄和过黄水量,经丹江口水库调节后,沿中线方向送入黄河或华北平原。
 
陈传友解释,其中40亿立方米替代东线过黄水量,从而缓解或消除因水质给东线工程带来的压力;160亿立方米重点保证目前黄河下游供水区供水,即主要负担国务院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中河南、山东、河北、天津约150亿立方米的水量。该水量与将要兴建的西线调水量大体相当。
 
此外,此方案可使长江与黄河的水资源进入联合调度使用的新时代,即在干旱年、干旱季节或突发性需水事件中,黄河水资源主要保证中上游地区用水。
 
黄河下游及东部沿海地区用水,主要通过中线延长工程取用三峡水库的水。陈传友表示,三峡水库源远流长,其上游金沙江与我国西南大江、大河距离很近,万一出现缺水情况,还可考虑进一步延长中线调水链,应急调水,用水前途广阔。
 
兴建条件良好
 
不仅如此,陈传友认为,“四横一竖”调水格局兴建条件良好,主要表现在:
 
其一,工程地质条件相对比较好。
 
线路所经地带,基本上属于长江流域地壳稳定区。区内断裂构造虽然也不少,但地震的频度不高,强度不大,历史上未出现过7级以上大地震,属于中强地震带。
 
其二,重要工程建筑物——隧洞修建难度比西线小。
 
从三峡水库调水的各线路方案中,隧洞总长不超过160公里,且绝大多数在100公里以下,单洞长不超过26公里,施工场地海拔低,自然条件良好,不存在颠覆性的工程问题。
 
其三,抽水动力比较好解决。
 
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以来,从长江三峡向丹江口水库调水就成为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但因当时电力缺乏,自流引水又困难,所以未实施此方案。三峡电站建成后,不仅电力形势好转,而且通过补水研究,又出现了多种补偿电力的方式。从长远分析,对长江电力影响利大于弊,对三峡电力影响甚微。
 
其四,方案投入都比较小,建设时间短。
 
其五,“四横一竖”有利消除种种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东、中、西调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
 
东线沿线水质不好,多为三至劣五类水,对调入区存在用水威胁。以致天津、河北都多次提出不要东线水。
 
为此,中线又不得不从徐水开渠至天津,造成建设上的重复。
 
东线为了从扬州调水,还要修建几十座抽水站,消耗大量电力,增加地区节能、减排压力,而且对当地小气候也不利。
 
中线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供水、航运、发电都有不同程度影响。目前采用4项重大补偿措施,能较好缓解,但如能从三峡水库补水,不仅大有裨益,而且将极大增加综合效益。
 
西线调水动议提出后,社会各界反响极大,大家尤其担心对调水区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诸如:水量减少;干旱河谷将可能扩张,植被恢复更加困难;沙漠化、荒漠化、草地退化将更严重;湖泊、沼泽、草原面积缩小,冰川退缩;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面临地质灾害的巨大风险等。
 
陈传友说,如从三峡水库补水,除自然原因,可基本避免上述担忧。
 
他强调,从三峡水库调水,既好又快、既省又可靠,但前期工作不够。建议在进行南水北调当前工作的同时,深入研究上述方案,尽快提出可行性报告。
 
《科学时报》 (2011-09-05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