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树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18 9:03:51
选择字号: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王德华谈研究生教育
 
□陈树钢
 
他是网络“红人”,在科学网博客中,研究生教育是他“常谈常新”的话题。最近的博文《博士毕业了,到哪里去?》发表后,推荐人数达68人,评论91条,好评声不绝于耳。
 
他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他不仅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导师。
 
谈创新能力:直觉和悟性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王德华强调首先要培养直觉。“同样一件事,比如在野外飞过一只鸟,有些人很敏感,马上就会注意到是什么鸟,除了观察到行为,还关注身体颜色、大小等等;但有些人可能半天才发现那里有一只鸟。”作为已经指导过30多名学生的导师,他非常清楚直觉对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大学做理科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就很喜欢动手。这些同学是有过经历的,即使弄坏了设备或物品,他们以后再遇到相似问题或类似现象时,直觉就会比一般人高。所以,要有直觉,需要经历。”
 
王德华认为,直觉的培养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重要的关系。“很多学生的兴趣从小就被埋没掉了,各种功课和补习班,使孩子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他皱了一下眉头,脸上露出几分担忧,“国外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逐渐培养起自己的兴趣来。喜欢生物的孩子,家里自己的书架上生物学的书就多。兴趣是随年龄而变化的,但如果有一种兴趣能执著地保持下来,且不说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大科学家,成为一个专家是很自然的。”
 
悟性,是王德华强调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另一种核心能力。“从现象马上意识到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悟性。”他说道,“那悟性怎么来呢?一是要有生活经历,二是要有学习经历。你发现的一种现象,可能很普遍,但你突然间感悟到了不同的内涵。另外一个就是,看起来根本不相干的一些事情,你突然有想法把它们之间联系起来了,这都得益于你的经历和知识背景。”
 
谈科研选题:“重要”最重要
 
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需要科研选题。那么如何选题呢?王德华的答案是:选重要的问题,选有意义的问题,选大众感兴趣(关注)的问题。
 
什么是重要的问题?“你要解决一个机理性的问题,如攻克艾滋病,那绝对是造福人类的事。”他认为只要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或有涉及这些相关内容的,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层次,我觉得,你可以从国家层面上,或者从你的学科理论层面上,或者更具体地从你看文献的角度来选择重要的科学问题。”
 
什么是大众感兴趣的问题?“那些与国家的重大问题或国计民生问题不是直接相关,完全由个人兴趣引发的科学问题。比如说,什么样的脸型漂亮、什么样的体型迷人等。”王德华津津有味地说,“关于嗅觉的研究,前几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那么多种气味同时通过鼻子,如何分辨是香的还是辣的?科学家通过对神经系统和嗅觉系统多年的严密研究,发现了信息综合的机理。这些大众感兴趣的问题,一旦有新的突破就是当前人们羡慕的Nature和Science的文章。”
 
谈培养指导:重视每个“第一次”
 
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要贯穿在研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作为导师,王德华非常重视学生的每一个“第一次”:第一次读文献、第一次写开题报告、第一个实验设计、第一篇文献综述、第一篇研究论文、第一次学术报告等。他指出,这是了解学生情况、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学生交流的好机会,“第一次”往往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对以后的工作会有较大的影响。
 
赵志军曾是王德华的博士生,获得过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毕业生”称号。他现在已是山东聊城大学的副教授。
 
“最让我感动的是导师第一次指导论文写作,我的英文比较差,王老师耐心批阅、反复指导修改,前后修改八次,直至第八稿才算基本可以。可想而知第一稿有多么的差,但老师没半句批评,而是在写作的一些方面给予肯定,指出缺点和不足,并鼓励我继续修改。通过那次经历,我初步学会并掌握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方法和要领,写作水平从此有了很大提高,为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个经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赵志军回忆说。
 
谈未来发展: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些
 
凭着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赵志军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去。他自豪地说:“当我坐在实验室,才会有充实感,才会体会到实验带给我的乐趣,这才是真正的我。我希望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些。”
 
“他做事情很执著。有些事情我很佩服他。刚开始,在地方上没有多少科研条件,他那养老鼠的笼子,就是在单位的地下室里自己动手编织成的。后来做出了成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申请到了。在地方上做点事情不容易,能坚持下来更不容易,所以我很欣赏他的执著和毅力。”谈到这里,王德华既感到心疼,又倍感欣慰。
 
王德华语重心长地送给当代研究生这样一段话:“如果你真想读研究生,就是说你希望走科研这条路的话,一定要拍拍胸脯,问问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能够坚持不懈走下去。如果走下去,就是两条:一个兴趣,一个激情。如果说这两条做不到,那还是选其他路走好一点,毕竟做科学家不是唯一的路。”
 
(作者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记者团成员)
  
《科学时报》 (2011-08-18 A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