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婀娜 杨丽萍 何蕊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8-5 11:03:47
选择字号:
“生源危机”倒逼发展转型 “弱势”高校路在何方
 
十年前,曾有学者撰文指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受到降分录取新生及新生报到率下降问题的困扰,生源危机初露端倪。
 
一年前,原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
 
十年前、十年后。专家们的预言是危言耸听?还是未雨绸缪?
 
2011高招结束。一个词汇频频映入眼帘——“零投档”。部分省份“二本”、“三本”院校降分录取仍然招不满学生,甚至遭遇无考生填报的尴尬,面临“生源危机”。
 
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是个别年份出现生源下降,可以归因为适龄人口数量的下降,但是,如果一些高校连续多年遭遇生源不足,那么,就要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原因。“生源危机”倒逼发展转型,某些“弱势”高校路在何方?
 
1.警报拉响
 
由“零投档”说起
 
这个例子曾让很多二、三本院校的招生老师深有同感:
 
作为一所本科院校,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的招生老师们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挨个去问考生,“你到底会不会来?”黄冈师范学院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学校,属于湖北省第二批本科录取的院校,为了确保生源,招生老师要挨个给4000多名拟录取的学生打电话。不少考生对这样的电话感到奇怪,招生老师只得无奈解释:“我们不是骗子,我们是黄冈师范学院……”
 
这是个案吗?
 
据了解,2011年,山东省本科二批一志愿投档结束后,437所文科院校、530所理科院校生源不满,几十所院校无考生问津;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投档后,仍有文科43所、理科25所院校计划出现录取控制线上考生“零投档”情况。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省份:北京市二本经过一次补录之后仍剩余469个计划,多所高校未完成高招名额,因此向二本线下20分以上的未录取考生重新征集志愿。江西省二本文理221所院校降分录取,降分幅度达20分的文史类院校有22所,其中4所省内民办高校降分超过20分。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几年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就已经受到降分录取新生及新生报率下降问题的困扰,生源危机已初露端倪。以江苏省为例,2001到2004三年之间均降分录取的地方一般院校有近10所。地方一般本科院校降分幅度均在20分上下,最多的需要下降30分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
 
2007年,福建省15所高校在本一批首轮投档出现零生源。一志愿投档后,文、理科都有接近半数的学校生源不足,缺额的计划数都达到1/3。2009年,河南本三批招生近半数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有2/3的学校文、理科一志愿生源不足,计划缺额数占到该批一志愿缺额总数的90%以上。2010年,河南省本科二批六成高校一志愿上线人数不足,文科54所、理科63所院校出现了零投档,专科批次零投档率现象更不在少数。
 
除了适龄人口下降这个显性的因素之外,部分学校遭遇“生源危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考生需求及选择层次上移,更看重名牌大学与理想专业;需求的强度降低,2009年起,高校开始全面迎来“90后”新一代,这代人在价值观念与追求、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上呈现新特点。“不走寻常路”,主动放弃高考者不在少数。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考生需求的务实取向,近10年来,公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得到充分释放,曾经狂热的学历文凭情结有所淡化,这是社会发展和竞争所引发的人才观的变化,折射出高等教育需求的务实取向。
 
面对如此变化,北大、清华等重点院校受到影响不大,但是,二、三本院校和民办院校受到的冲击则不小。专家指出,调整发展思路、找准自身定位才为上策。
 
2.二、三本院校
 
注重内涵发展
 
“生源警报”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公立大学的传统认识——旱涝保收、无需贷款、师资雄厚、无虑生源。
 
其实,冷静分析,从师资队伍、科研经费、生源质量等因素考量,二、三本院校都与一本院校有较大差距。如果一味地模仿一本院校的发展路子,只会让自己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说,“切勿求全、求大、求高,追求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管理能力”是这一层次大学的当务之急。
 
储朝晖认为,公立二、三本高校必须实现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在专业设置上,切勿盲目跟风,求全求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综合性和科研型大学的建设,必须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发展。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丢掉上大课、开大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和宽广的平台来发展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成长之路。
 
记者了解到,西安外国语大学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主要语种齐全的高等外语院校,大部分省份中为二本院校,但录取分数却高出一本分数线。论及语言的学习与研究,比一本院校的外国语学院甚至要高出一筹。没有一本的招牌,却赢得了一本的声誉和生源,这一切成功都源自该校定位清晰,集中力量办品牌。
 
“二、三本院校属于人才培养主导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首先要端正心态,准确定位,以完善的、长远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形成区域特色。”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柯佑祥认为,特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的应景之为,应是围绕培养目标的长期发展。
 
柯佑祥说,二、三本院校必须坚持特色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形成特色热门专业、优势冷门专业、重点学科群并举,实现专业培养规格多元化。在专业发展中以唯一代替单一,以特色取代一般,探索专业学科建设新路。
 
“很多二、三本高校都急于转向综合性科研大学,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储朝晖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公众认可的人才,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
 
3.民办高校
 
寻找自身特色
 
据报道,2011山东省本科二批录取招生中,遭遇“零投档”的几十所院校中,不少是独立学院“升级”之后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我们知道,今年我国大部分独立学院脱离“母体学校”,成为独立的民办高校。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今年正式改建为青岛工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改建为武汉东湖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改建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失去“母体学校”的光环,这些“新面孔”的知名度还不高,势必面临转型和优胜劣汰的考验。寻找到自身的准确定位和发展特色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
 
有专家指出,独立学院面临的生源危机反映了民办高校整体生源缺少的全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从存在之初,生源便是考验其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很多民办高校为之奋斗的方向。失去生源的民办高校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民办学院像公办学校一样办学,那么倒闭将是迟早的事,”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黄崴提出了这样的忠告,“民办院校发展环境相对恶劣,但也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公办学校在政府管理下,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都趋于僵化,办学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民办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自主调整自身专业和学科设置,增设社会急需专业,及时淘汰落后专业,灵活机动地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
 
如何做到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专家指出,民办高校应依据自身特点,避开热门专业和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增设社会急需学科,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形成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差异化中发展壮大,以就业为导向来确立人才培养要求,着眼于满足区域发展需要来培养人才。
 
当然,除了找准自身定位,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是赢得学生与市场口碑的重要法宝。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招生办主任李雯说,民办高校应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切不可为求生存而放弃了质量。要强化管理,利用“民”的灵活机制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效率。定位找准了,质量提升了,知名度提高了,学校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