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7-22 9:05:20
选择字号:
王大珩先生的学术经历与贡献

 
□本报记者 张楠/摘录整理
 
“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1985年,王大珩70岁生日时,回忆往事,填了这首词,作为对自己的写照。
 
在英国学习与工作的十年
 
王大珩祖籍江苏吴县,生于1915年2月,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l938年考取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赴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应用光学专业,1941年考入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研究生。
 
1942年,王大珩得知英国昌司玻璃公司要招聘一位物理师,从事新型光学玻璃的开发研制。他认为这一工作对国家是重要的,便毅然放弃获取学位的机会去公司工作,直至1948年回国。
 
长春创业与光学科研基地的建设
 
1951大珩接受中国科学院延聘筹建科学仪器研制机构。经他在东北地区调研并提出建议,1952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长春成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前身)。而长春光机所此后被赞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光学玻璃是仪器馆成立之初的重要科研成果。在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的研制过程中,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及测试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中国科学院组建学部,王大珩被选聘为第一批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对国防光学工程的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大珩和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先后在红外和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和空间侦察摄影等诸多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国家提出了研制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的任务。王大珩坚定地承担起这项国家任务。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科研人员终于研制出了超过原来设计指标的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
 
1979年,经王大珩与几位科学家倡议,中国光学学会成立。
 
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王大珩是首席获奖者。
 
对空间科学技术的贡献
 
1965年,王大珩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方案制订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地面设备组负责人。他对卫星采用的跟踪体制及地面跟踪系统的具体技术路线,提出了有见地的看法,并得到采纳。
 
在他主持下,1975年我国首台航天相机研制成功。
 
1983年至l987年,王大珩参与领导中国科学院卫星工程,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85年王大珩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对激光科学技术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王大珩敏锐地预见到激光科学的发展前景,他在承担重大国防任务的同时,积极支持青年科学家进行激光技术的研究。
 
1961年9月,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于长春光机所。1964年,我国第一个激光专业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立,王大珩兼第一任所长。
 
1986年,在“863”计划中,他坚持列入强激光技术主题。1989年初,王大珩与几位核科学家及激光专家向国家提出开展激光核聚变研究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支持,使我国成为拥有该类设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对仪器仪表事业的贡献
 
早在1956年国家制订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时,他是仪器仪表事业规划的主要执笔人,并任国家科技委员会仪器仪表专业组组长。他曾组织专家向国家提出“关于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00年,“两部一委”组成专家调查团深入调查国内仪器仪表行业现状,85岁的王大珩不辞辛劳至各地调研,并指导写出了《加快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为2001年国家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及2003年国家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热心科技教育事业
 
1952年,他建议在大学设立光学仪器专业,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就是这样最早在国内成立的。1958年,王大珩倡导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他亲自制订教学大纲,讲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课程。1978年,王大珩受中国科学院委派,筹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现为哈尔滨理工大学)。
 
王大珩筹建仪器馆之初,从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分配来他当年教过的5名学生,经实践工作中培养,后来都成为光学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优秀科学家蒋筑英是王大珩20世纪60年代初培养的研究生。
 
1984年,参加全国人大第六届二次会议期问,联名提出设立“教师节”的议案。
 
积极为国家科技决策咨询
 
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学家鉴于美国战略防御倡议(SDI)和西欧“尤里卡计划”等高技术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认联名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此后,由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组织一系列讨论,拟定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
 
1981年、1986年和1989年,王大珩先后与其他科学家联名提出发展工程技术建立国家级的工程技术院的建议。1992年4月,王大珩等联名向中央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王大珩当选为第一届主席团成员。
 
王大珩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曾给予极大关注。1995年,他与几位科学家联名向国家提出《关于将航空技术列入重点科技领域的建议》。此后,又向国家领导人呈送《抓紧时机振兴我国航空T业的正式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16个重大专项之一。
 
赤子丹心,中华之光
 
1978年10月,王大珩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王大珩获何梁何利基金首届技术科学成就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获得国家“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王大珩早期作为科学专家,后来作为科学组织者和战略科学家,在振兴祖国科学技术的宏伟事业中走过了数十年奋进的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光耀人生——王大珩学术思想与创新贡献》一书)
 
《科学时报》 (2011-07-22 A2 纪念王大珩先生特别报道)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