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晓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14 9:45:06
选择字号:
卢晓东:南科大学生需要高考吗
 
□卢晓东
 
南方科技大学已经录取了45名学生开始大学学习。在回应南科大学生是否需要参加高考这一问题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称“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在以上公共辞令中,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谈到了学生的合法权益问题。那么,南科大学生如果不参加高考,他们的哪些合法权益有可能无法保障呢?
 
上世纪90年代末,为应对日益猖獗的假文凭问题,北京大学率先开通了本科文凭网络验证系统,之后教育部也开通了类似系统,并演化为目前功能十分强大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和“中国学位与教育文凭认证网”(学位网),其中学信网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高校的在校生信息和毕业生信息。这两个系统实现了对假文凭的抑制,中关村沿街的假文凭制造者显著减少,但由于各高校几乎每学期都要向教育部报告学生的休学、复学、退学、转学甚至转专业的信息,因而这两个系统在实质意义上将教育部变为全国最大的“教务部”或者全国唯一的注册中心。两个系统与全国统一的学位证书相联系,使得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中国只有唯一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
 
南科大主张绕过高考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实际上就想成为中国大陆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所大学,这当然是非常重大的事件。45名学生四年后毕业,如果去哈佛、耶鲁攻读研究生,合法权益应该没有问题;如果去香港特别行政区攻读研究生,合法权益也没有问题;如果去“教育部大学”中的一个“分支”攻读研究生,问题就来了。
 
根据硕士研究生报考资格的要求,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
 
问题一,由于南科大没有电子注册,因而四年后学生没有资格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问题二,他们如果要就业,工作可能会找到,但由于没有派遣证,学生的户口是不能调整的。学生未来合法权益的关键即在此处。
 
当了解到这一点,我们会更加钦佩这45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他们的勇气和给予南科大的信任确实不一般。
 
这里我们来讲与南科大间接相关的两个真实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77年,当时有个没上过大学的年轻人路过北京大学,脑子里有个数学问题,就跑到北大数学系找姜伯驹先生询问。姜伯驹先生觉得他的问题好,就继续出了几个题目考他。后来这个没上过大学的年轻人1978年来到北大直接追随姜伯驹先生攻读研究生,1981获得硕士学位,并于200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我们的问题是,这个学生没有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现在他或者与他类似的南科大毕业生还能报考研究生吗?
 
第二个故事,北大的一名毕业生在美国一所大学担任天体物理学教授,他几次来国内参加学术会议,注意到有两个年轻人都来旁听会议并且提了很好的问题。他和两位年轻人攀谈,才知道两人都是师专学历,因为一直对天体物理感兴趣,因而找到机会就自费参加学术会议增长见识。其中一个学生之所以上师专,是因为记忆力有些问题,在闭卷考试中总难以获得好成绩,但这个学生一接触互联网,就能够解决几乎最难的问题。几次考查后,他直接录取这两个学生到自己的学校攻读博士学位,并且给予其全额奖学金。在博士中期考核时,他还为其中一个学生特别申请链接互联网的开卷考试,获得了学校的特别批准。两个学生在博士期间已经作出了很好的研究成果。我们的问题是,这样的学生能直接攻读“教育部大学”的博士学位吗?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和“中国学位与教育文凭认证网”两大系统以及依法建立的陈旧教育制度,在教育部—高校—教授之间架起了不信任的巨大鸿沟。我们只相信统一高考的分数,而不相信人,一个都不愿意相信!
 
南科大45名学生已经拒绝了高考,四年之后大部分学生只能获得南科大文凭,这些文凭不被教育部承认,我们姑且把他们当做没有文凭吧。但他们的学识和能力会有所增长,教育部应当允许他们报考研究生,他们找到工作后也应当发放派遣证调整户口,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得到保护。他们中间可能会有未来的院士、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部不保护,难道来剥夺他们的合法权益吗?让我们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失去信心其实很简单,那就是45名南科大的学生因制度原因只能到境外大学升学,无一例外。
 
冷静而言,南科大在没有专职教师和院系的情况下招生,是急了一些,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路径是正确的。中国高等教育要回答“钱学森之问”,理想状况是大陆有400所高校转变为南科大,都自主招生,自授学位;保留400所高校继续旧规,统一高考,颁发教育部统一的学位。如何平稳完成这种转变,如何在这种状况下服务和管理中国高校,才是未来教育部的使命所在。
 
南科大学生没有参加高考,也不需要参加高考,但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得到全社会的保护。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就是保护我们美好的未来。
 
《科学时报》 (2011-06-14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