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8 9:23:17
选择字号:
徐冠华院士:中国应大力加强全球变化研究
 
复旦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和复旦—丁铎尔中心5月27日成立,中科院院士徐冠华、安芷生、秦大河、吴国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首任主席罗伯特·沃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等15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该研究机构的国际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表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及复旦—丁铎尔中心的建立,是一次气候变化研究国际合作模式的积极尝试,也是复旦在推动跨学科研究、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方面所做的重大尝试。这也为我国尽快提升全球变化研究能力、争取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徐冠华和罗伯特分别就气候变化发表主旨演讲。
 
“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树立面向全球的思维和视野,中国应当大力加强全球变化研究”,徐冠华表示,从中国的地球科学发展来看,我国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的污染,也包括气候变暖,它们的形成和影响早已超出国家的边界;而我们面对的资源问题,包括能源、水资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等,也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来优化配置,中国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必须在全球背景下加以解决。“中国的海洋研究必须得到加强,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面向全球的思维。”
 
徐冠华指出, 突出科学前沿,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 渗透, 这是中国气候变化研究能否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自身就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全球变化研究当中一定要加强地球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加强地球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的交叉, 加强地球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
 
据悉,我国在全球变化领域的科研投入近年来有了大幅增加,2009年到 2010 年,科技部通过“973” 计划、“863” 计划,以及基础研究、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等,累计投入人民币10.5亿元,另外中国科学院还设立了“碳专项” 研究基金,总投入大约8亿元。
 
美国龙卷风肆虐、中国面临数十年未遇的旱灾——全球灾难性天气频发,地球究竟怎么了? 徐冠华和罗伯特在演讲中都认为,最近发生的极端天气是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效应的产物,温室效应也许正是近期龙卷风、强干旱的“元凶”。极端天气将频频出现。
 
徐冠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灾难早已显现。20 世纪是人类在过去2000年当中最温暖的100年,1976年到 2000年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不断升高,有些地方升高得非常明显。北冰洋海冰在明显减少,春季海冰厚度减少了40%,冰川和雪带正在消融,许多湖泊面积大幅度下降。袭击全球的热浪、台风、暴雨频繁发生。
 
IPCC的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升高0.74℃,海平面升高0.17 米。按照目前形势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全球的地表温度有可能升高1.1℃~6.4℃,海平面有可能升高0.18米~0.59米,与此相应的后果是,高温、热浪、强降水的频率都有可能增加。
 
“干旱地区将越来越旱。”罗伯特说,气候变化已经威胁到生物多样性,据测算,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的话,10%的物种就会有灭绝危险。现在,地中海森林已损失70%,温带森林也已经损失了70%,未来50 年内,热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也会损失70%。同时, 由于温室效应,干旱地区越来越干旱,有的地方则下雨增多发生洪灾。据测算,到2025年,全球一半人口都会住在严重缺水的地区。
 
两位专家均指出,当务之急是各国共同努力,减少碳排放,不让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超过400ppm——那将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 4℃~5℃,意味着更多的自然灾害。
 
据悉,首届“全球环境变化与应对机制”国际研讨会也于当日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世界的近百位知名学者就全球环境变化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科学时报》 (2011-06-08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