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希 来源: 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11-5-31 8:40:55
选择字号:
韩启德:要给原始创新以肥沃土壤

5月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连任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韩启德表示,未来5年,科协组织要团结带领广大科技人员更加有效、积极地投入到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中。
在此前举行的科协八大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关于科技发展问题的报告中特别强调:“原始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持国家崛起的筋骨。”
对此,韩启德说:“作为科协主席,我的责任无比巨大。”
围绕原始创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原始创新谈何容易,但我国处在这样一个科技发展的阶段,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原始创新。”韩启德认为,原始创新不仅仅是引进、消化、吸收,也不等同于集成创新,“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源头”。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启动实施“863”计划,提出要跟踪研究世界先进技术发展趋势。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973”计划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人才,带动了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跟踪国外技术很有效,对我国自身的科技发展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经济效益很高,‘973’计划为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韩启德分析说,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的形势下,“对原始创新,对真正有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要求越来越迫切”。
他举例说,我国有大量的生产加工企业,包括服装、电子产品和机械产品,其知识产权往往都在外国人手中,“甚至出现制造、设计都是我们的,但就因为贴了人家的牌子,还是要给人家很多钱。”
“这样的状况是不可持续的。”韩启德表示,但目前因为评价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科研人员做原始创新的风险很大”。
这在企业中更是实际的问题。韩启德以自己熟悉的医药行业为例,“想要研制一种新药,可能需要研究1万个化合物,之后可能找到100个可以成药,最后研制出10个药物。而这10个药物里,赚钱的可能只有3个。用了几年,发现重大副作用可能还要下柜台。”因此,全世界最大的药厂都承担不起这个风险,需要合作、合并。
“原始创新往往会没有成果,甚至失败”,韩启德认为,在现有的科研评价机制中,没有针对这方面的完善思考。“关键是要把‘土壤’孕育好,让科技工作者保持一种创新的激情,而且要容忍失败,提高大家的学术鉴赏力。”
在韩启德看来,需要从评价体制和机制入手,围绕原始创新,在整个资源分配,包括人才支持、科研立项等多方面来进行改革。
“我相信,需求是最大的激励,只要提供给科研人员的政策进一步到位,我国的原始创新是有希望的。”结合科协工作,韩启德表示,科协在其中最主要的责任是反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诉求,对国家的科技改革提出行之有效、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建议。“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学术共同体在原始创新上的学术交流。”
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
“责任、创新、团结,这是今天在我脑海中出现的很强烈的6个字”,连任科协主席,韩启德坦言自己的压力很大。
我国有5800万科技工作者,这一人群是我国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怎样通过科协来凝聚科技工作者,过去5年中我们摸索了一些新的经验,我认为这方面的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韩启德说,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第二,在机制创新上,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科协不再“单打独斗”,与政府各个部门联合起来,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第三,进一步确定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务求实效的工作要求。
“全世界没有一个跟中国科协一样的组织。这5年里,我们最大的进步就是为科协的科学发展、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积累了新的经验。”韩启德评价说。
谈及未来5年的工作,韩启德说,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刻,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
“没有自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既要看到进步的速度,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基础太薄弱,我们的科学传统比较薄弱,社会对科技的支持也还不够。”韩启德认为,科技发展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科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普及。
韩启德认为:“通过科学的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定要把科学技术尽快转变成生产力,让整个民族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社会发展。”
“一定要多听听一线特别是基层和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意见,把他们的利益诉求都考虑进去。”韩启德说,科协要能够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反映他们的诉求,他们碰到困难时,可以通过科协反映给国家,那么,“科协就能够提高产学研结合工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他表示,未来还要进一步改革科协的工作模式、工作方式,创造出更多好的做法和好的品牌。“一切从实际出发,冲破一切条条框框,怎么有利于科技工作就怎么来做。”
《科学时报》 (2011-05-31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