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以科技资源共享助推自主创新 |
|
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上海光源
图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
设立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经费,更是发挥基金委配置科研资源战略引导功能,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在更广泛范围内推广大科学装置应用,培育更多、更好的用户,鼓励他们合作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实现包括仪器创新在内的自主创新突破。
大科学装置是国家为解决重大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中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谋求重大突破而投资建设的大型研究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已从当初主要面对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专用型研究装置,逐步扩展到如今服务于多学科的平台型公共研究装置和公益型科技设施。
开放共享是大科学装置的一个显著特点。作为由国家投资建设的重要科技资源,大科学装置的科学目标反映了国家在相关领域发展中的需求。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向全国开放。不仅应用和服务面广的平台型公共研究装置和公益型科技设施需要拥有较多的用户队伍才能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而且专用型研究装置也必须服务于相关领域的广大用户,才能更好地完成使命。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费用都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而科研人员使用大科学装置作研究所需的费用一直没有稳定的来源渠道,大大限制了大科学装置作为基础科研设施的平台功能和使用效率。
“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院士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说。
缘起
早在2006年,基金委就开始和中科院就共同设立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以下称联合基金)进行沟通、调研和研讨。
2008年初,双方领导决定正式启动设立联合基金的准备工作,并责成基金委
部、计划局和中科院基础局、计财局负责完成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协议签字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征求几个大科学装置学术委员会、用户委员会和所在单位负责人意见与建议、联合基金的基本框架、协议文本等。
2009年2月17日在北京举行了签字仪式,并成立了联合管理组。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任联合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分别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签署了联合基金协议书。
根据协议,联合基金第一期试点3年(2009年度~2011年度),年度经费4000万元,基金委与中科院各出资二分之一。联合基金(主要)按面上项目、重点项目方式实施。经费分两次拨付受资助单位,第一次由中科院拨付;第二次由基金委拨付。联合基金目前依托的大科学装置有四个: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北京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装置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选择这些大科学装置作为依托的出发点是:突出共用性、弱化专用性、促进开放性、提升创新性。
沈文庆说:“设立联合基金,是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设立该联合基金的目的是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资助和管理系统,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大科学装置领域已建成的国家研究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促进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有效地利用这些设施开展研究。这一举措就是要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和设施的共享与建设,打破我国科研设施和科研活动中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促进科研院所之间以及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资源集成和科研互动。”
佳境
联合基金主要资助方向是:基于平台装置的研究工作,重点支持物质科学、
、
、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多学科和学科交叉前沿问题的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基于专用装置的研究工作,譬如北京谱仪的高能物理研究、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装置的核物理研究等;提升大科学装置研究能力的实验技术、方法及小型专用仪器发展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
沈文庆指出,自设立以来,联合基金一直着重推动研究方向的确定和吸引高水平研究人员参与申请以及年轻研究人员的培养。
“联合基金一直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中国科学院系统外研究人员的申请项目,鼓励中国科学院系统外研究人员与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对科研条件和所处地区比较艰苦和边远的研究人员提出的适合在四个大科学装置上开展特色研究的申请项目,适度给予合理倾斜的原则。”沈文庆强调指出,“这就有利于加强中科院与高校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有利于各个部门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良性科技竞争合作关系,更快地形成整体合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从过去两年联合的资助情况看,总体是比较均衡的。重点项目中科院单位的竞争力相对优于院外的研究院所和高校,面上项目两者获得的资助基本持平。两年来,联合基金资助重点项目15项,面上项目116项,共60个单位获得资助。
资助情况还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以年轻人为主,近两年来资助项目的负责人多为“60后”和“70后”。如:资助的15项重点项目,“60后”10位(67%),“70后”3位(20%);资助的116项面上项目,“60后”49位(42.2%),“70后”50位(43.1%)。二是资助项目多为材料领域、
领域、地球科学领域、
领域和化学科学领域的交叉问题。
从过去两年联合基金申请的情况看,联合基金吸引高等院校研究人员使用这些大装置的作用很显著,高等院校研究人员的申请项目量已超过中科院系统研究人员的申请量。2009年度高等院校研究人员的面上项目申请数占总申请数的55%,2010年度为53%。
续曲
沈文庆指出,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综合性特征,表现为同一学科内部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单个的科学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同时,由于不同学科的交叉,科学需要不同学科科学家的联合,需要不同部门科学家的通力合作。联合基金的设立不仅是要实现科学装置的共享,更重要的是给了科学家们一个进行合作研究的契机,让他们在合理的竞争中寻找适当的结合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推进科研的进展。
另外,联合基金还有利于理论研究与实验工作的结合,促进大科学装置的成果产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并有可能为大科学装置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现代科技的进步越来越依靠科学仪器的发展,科学技术重大成就的获得和科学研究新领域的开辟,往往是以检测仪器和技术方法上的突破为先导的,而涉及重大科技前沿的科学仪器设备其核心技术也是买不来的。”沈文庆说,“如果在联合基金的资助下能够出现一些仪器创新成果那也将是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两年试行情况看,基金委和中科院双方卓有成效的工作让联合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科技界的广泛欢迎,在第一期试点即将结束的情况下,续签协议势在必行。
沈文庆说:“国家近年来对科学基金总体经费投入一直在大幅增加,2011年度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强度预计达到60万元/项,因此对该联合基金增加投入是大势所趋。”
除了增加投入,在“十二五”期间,针对大科学装置的使用和发展状况,基金委在资助政策和管理方面将继续着重促进和吸引高校的研究人员使用这些装置。预计将采取主要措施有:加强调研,进一步深化和提炼科学问题;注重发挥装置用户委员会的作用,提升这些装置的辐射作用;注重对交叉问题的深入研究;通过举办讲习班等途径,继续培养和增加高等院校的人员对相关大科学装置及相应科学问题的了解,培养更多的用户;通过高等院校人员的参与,进一步提升装置的功能,包括后端设备的发展和改进。
《科学时报》 (2011-05-30 A4 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