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学术会议泛滥的报道有不少。一篇文章提到,目前一些学术会议常常出现“有研无讨”的怪现状,包括:开幕式热闹,学术分组会难找人;特邀报告一大堆,学术讨论少;论文作者不报告,请学生代读……
有学者表示,经常收到很多打着“国际”旗号的会议邀请函,为此深受困扰。还有学者表示:国际会议越来越变味儿,不是为解决问题而开会,而是为创造会议而开会;加上一些主办方仅把开会当做一个幌子,使一些常被邀请的国际学者感觉疲劳、厌烦,从此再也不来。
此外,国内部分高校也成了国际会议的“重灾区”。很多高校想通过召开一次高规格国际会议增加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扩大学校知名度。但在纯粹、正规的学术交流研讨之外,也不乏以“创收”为目的而举办的“国际会议”。
据了解,来华参加国际会议的外宾,基本上享受很高规格待遇,比如坐头等舱、住星级宾馆、吃中国美食甚至游山玩水等,一切还都免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到国外去开会,组织者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食宿交通必须自掏腰包。确实,学术会议变身公费旅游,不仅浪费财力,也失去学术会议交流研讨应有的意义。
不久前,财政部、外交部联合发文要求“对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进行全面清理”。希望在对这些国际会议进行清理、控制的同时,更多提升与会者的报告态度及水平、学术会议的研讨互动环节,尽快还原学术会议的意义。希望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投入研究探索,真正获得成果或思考后,再投身会场进行展示或探讨。(孙琛辉)
《科学时报》 (2011-05-17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