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夷山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16 8:38:39
选择字号:
武夷山:论文撤销之后“谬种”仍会流传

 
□武夷山
 
两位《自然》记者Decan Butler和Jenny Hogan在2007年5月17日出版的Nature杂志(总447卷7142期)上发表文章Modelers seek reason for low retraction(建模者寻找论文撤销率低的原因)。文章介绍说:
 
Murat及其同事下载了PubMed数据库从1950年至2004年的940万篇文章,发现其中596篇文章后来被撤销。一般说,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撤销的论文也较多;影响因子低的期刊,撤销的论文较少甚至从未撤销过任何论文。
 
他们建立了一个模型来估计,撤销多少论文才“合理”。对于940万篇论文的总量,他们估计至少应撤销1万篇,估计的高限值则是10万篇。而现实情况是只撤销了不到600篇。
 
不过,Murat及其同事的这项研究在发表之前并未经同行评审。
 
对这项研究持批评意见的人说,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制定了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官方政策,其他国家的相应动作比美国更晚。因此,将那么早的数据一并拿来作分析,意义不大。
 
我觉得,准确估计出论文总量中有多大比例是应该被撤销的,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有关论文被撤销后,如何处理早已收入各种文献数据库的这些论文?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想过一个问题:科技期刊编辑部或文章作者若发现已发表文章当中的小错误(无论是数据的、错别字的还是其他性质的错误)后,会在后来的期次中登出“勘误”或“更正”,但又有什么用呢?比如我是一位读者,我发现一篇文章(含有后来被“更正”的错误)很有意思,就复印了这篇文章。可是,我从未读到登载更正启事的那一期,于是,那一错误可能就从我这里谬种流传下去了。比如,原来的某一数据是错误的,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偏偏引用了这一错误的数据。后人说不定又引用我的文章……
 
解决之道,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读到更正启事后,就找到那期含有错误的文章,用粘贴、涂改等方式将错误改正过来。当然,真要这么做,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现在全世界不计其数的图书馆,有一家图书馆做过这样的工作吗?不做,就可能谬种流传。
 
对于数字化期刊,按说修改原文的错误是比较容易的。可惜,似乎没人去修改原文的错误。数字化期刊编辑部能做到在发表“更正”启事的同时,加一个通向含有错误的文章的链接,就算不错的了。
 
同样,虽然期刊编辑部宣布撤销了某篇文章,可是,收入这篇文章的所有文献数据库都将此文删除了吗?所有图书馆都在该期纸本期刊上作出“此文被撤销”的标记了吗?不删除,不标记,读者怎么知道这是一篇被撤销的文章呢,尤其是在“撤销声明”发表了多年之后?有的被撤销的文章还是高被引论文,即使已经被撤销,不知情的作者在以往引用者榜样的带动下,还会继续引用这样的论文。
 
所以,大型文献数据库和大型图书馆若不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撤销了的论文恐怕还是“阴魂不散”,甚至“肉身不腐”。
 
对于有水平的研究人员,言之无物的所谓垃圾论文一眼就能识别出来,不理会它就是了。但是,面对已被撤销但仍然在数据库和图书馆里安之若素的论文,即使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也不一定能看出其有什么异样,照样会认真阅读甚至加以引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被撤销的论文比垃圾论文还要可怕呀!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1-05-16 A3 观察 评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