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佳 陈婷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13 10:42:10
选择字号:
海军少将赵登平:母校给我凌云志 冲天不忘清华情


与老师合影(康克军副校长、赵登平、张华堂)

 

 与老师合影(冯振明、赵登平、周宝全、陆延丰、朱正中)
 
赵登平 197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现电子工程系),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海军少将。历任海军装备部电子部处长、军事代表局副局长、专项办公室副主任、电子部部长、海军装备部总工程师、海军装备部副部长。长期从事海军装备技术工作,多年来,先后参加并组织领导完成了多项武器装备和系统的科研和试验工作,相继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为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科学中国人”2008年年度人物。现为全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国防战略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先进技术学院指导委员。
 
新中国人民海军成立于1949年4月23日。从2007年开始,这一天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清华大学的“海洋官教育日”活动。
 
清华大学与海军联合开展的这项活动,内容包括展示海军建设成果、宣传海军英模人物、增强师生国家海洋权益意识、邀请海军领导参观清华重点院系、介绍学校科研技术成果、清华与海军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以及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等。目前已举办了4届,受到了清华广大师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要说的是,这项活动的倡议者,就是时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的赵登平海军少将,一位从清华园走出的将军。
 
一朝清华度 不虚此生行
 
1970年,赵登平19岁,作为“文革”中恢复招生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来到了清华园,就读于无线电系(现电子工程系)。赵登平坚持说自己是幸运的。
 
大学期间,他深深感受到了清华这所历史名校的独特魅力。这里的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富有激情。即使在那特殊的年代,他们仍以言传身教传承着清华“朴实无华、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这里的同学们非常用功,都十分珍惜在“文革”动乱中得到的宝贵读书机会,更何况是举世闻名的清华。
 
如今,赵登平将军回忆起当年在清华的日子,仍深有感触地说:“能在清华读书,是我一生的幸运。清华不仅教给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受益终身。我深深地感谢清华,感谢清华的老师。”至今,赵将军还记得当年教过他的陆大纟金、周宝全、陆延丰、杨弃疾、冯一云、张雪霞、周广元、朱正中、冯振明,特别是在学习期间给予他重要帮助,已去世的常迵先生等许多教授和老师。
 
1974年,临近毕业,今后的路如何走?赵登平再次得到了老师的指点,班级辅导员陈老师希望他:“按照清华的传统要首先到基层工作。”
 
按照老师的嘱托,赵登平愉快地去了外地的一个军工厂。得益于清华的通才教育和基础教育,他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并在年轻的同事中脱颖而出。在工厂的五年中,赵登平从焊接、装配到分机调试和整机调试,从技术员到担任车间的调试组长,领导许多资历比自己老的技术人员……他无时无刻不在以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激励自己,不做到最好决不罢休。
 
1979年,工作成绩突出的赵登平被调入北京海军某研究所,从事的工作变了,但是老师的嘱托没变,清华的精神没变。在研究所工作了五年后,作为优秀的年轻干部,赵登平被破格提拔,调到海军装备部机关工作,从此登上了属于他的舞台,直到今天。
 
在装备部机关工作期间,他以思路清晰、业务精通、作风扎实、勇于创新,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和认同。无论在哪一级岗位,都是同一级别上最年轻的领导干部之一。并在军内外有关单位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谈到这里,赵将军很谦虚地说:“其实我只不过是认真努力工作而已,真正引以为自豪的是从清华毕业至今,我始终从事海军装备技术工作,没有离开过专业技术第一线。”赵登平将军在长期工作中不断取得成绩,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秉承清华“自强不息”的精神,赵登平始终坚持不断学习。当调到北京研究所之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了弥补数学方面的不足,专门拜一位数学教授为师,下班后骑车到教授家中去上课,每天往返近三个小时,坚持数月。更难能可贵的是,已经担任电子部部长的他还坚持与年轻同志一起攻读工程硕士。有同志不理解:“您都是部长了,还用这么拼命学习吗?”赵登平说:“干装备技术工作,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跟上技术的发展。每变换一个工作岗位,我都要努力学习许多新的知识以胜任新的工作要求。现在想想,坚持学习已经是我的人生习惯了!”
 
秉承清华“自强不息”的精神,赵登平始终坚持不断进取。同志们评价他在工作中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他总是喜欢自我加压,自讨苦吃,按高标准和高要求去做。近些年来,在他组织领导下相继完成的许多重要项目,都充分体现了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很多人感觉,与赵登平将军一起工作,挺难也挺累,但很给劲儿,很有成就感。
 
投之以桃李 报之以琼瑶
 
展示清华大学的历史、文化、教育理念及精神面貌,塑造百年清华人文氛围,承载传播其悠久历史的清华大学新校史馆落成。在那里,除了记录一个世纪以来从清华走出的各领域的大师和精英,还有数十位共和国将军,赵登平就是其中的一位。4月15日,在清华百年校庆前夕,赵将军作为首批校友代表受邀参观了校史展览。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时,十分感慨地说道:“百年清华,精英荟萃,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能够在校史上留名,是我一生的荣耀!我不敢说为母校增光,但总算没有给她丢人。”
 
本文开头提到的“海洋官教育日”活动就是赵登平作为倡议者对母校的一次真情回报。每到这一天,我们都会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旗和清华大学校旗伴随着国歌、人民海军向前进和清华大学校歌在学校主楼广场的上空迎风飘扬。
 
海军是装备技术最复杂的军种,海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渴望得到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持。为了进一步加强海军装备重大技术研究工作,促进高新技术向战斗力的转化,海军十分重视与地方院校的合作。
 
清华作为国内工科院校的佼佼者,一直秉承“服务国家利益、为国防事业作贡献”的光荣传统,把为国防建设作贡献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开展国防科研,探索国防人才培养新路,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果。多年来,清华一直以特有的智力、科技资源鼎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仅2000年以来,清华大学累计为部队培养了1000多名国防生,每年接收100多名部队干部学习深造,并制定了为军队培养1000名博士的规划,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近4年来,清华大学先后与海军工程大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海军潜艇学院、海军装备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科研试验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合作,为海军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显然,如果把海军与清华紧紧地联系起来,赵登平就是最好的人选之一,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是一条纽带。”他毕业后不久,就根据学校请求积极安排低一届学生到自己所在的工厂开展实习。多年来,他始终与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和老师有什么事情找到他,他全力以赴去解决落实。作为海军装备部门的领导,赵登平在科研项目安排上给予了清华很大的帮助。而清华也在关键技术的研发上为海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他多次陪同海军首长去清华大学参观调研,了解高新技术科研的进展情况,并积极促成科研成果在海军推广应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难题,他首先想到去找清华,用赵登平的话说:“清华就是啃‘骨头’的,别人能做的不找他们。我常常带着难题回去找老师,到了那里,问题总是可以迎刃而解!”他的话中充满了自豪。问及原因,他说:“学校老师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而且有一股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比如,学校承担的一个海军科研项目,整整奋斗了二十年,终于取得了成功!”
 
作为海军的一员、清华的校友,赵登平非常希望能够让清华学子多多了解军队,了解海军,了解海洋。他多次回校给师生介绍情况。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末,学校请他和另外两位不同时期毕业的校友给学生作报告,他以自己毕业后的工作体会为主要内容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很有实际意义的课。讲完后请学生提问题,大家提了很多有关军队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递的条子至今还记得,问的是“在军队里能够允许唱歌吗?”说到这,赵将军自己也笑了,他说他不仅喜欢唱歌,而且还获得过海军装备部机关唱歌比赛第一名。
 
为增强和提高国民海洋意识,近几年来,赵登平将军坚持不懈地为包括清华在内的许多单位作了二十多场有关国家海洋权益的报告,反响热烈,颇受欢迎。
 
采访中,赵登平多次说道:“我只是百年清华培养的无数学生中微不足道的一个,我庆幸自己能够上清华。”那一刻,他虔诚得像个孩子。此时,已经被他深深感染的我们恍然意识到,对于赵登平将军来说,清华生活只是他六十年人生短暂的一瞬,但清华的情结和精神却伴随他的一生,铸成永恒。
 
我们相信,当庆贺清华百年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时,他也是其中耀眼的一簇!
 
《科学时报》 (2011-05-13 A3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