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林
“降焦减害”很可能是一个科学伪命题,这种论断让“减害派”烟草学者们愤怒,但他们大都选择保持沉默。
医疗健康或疾控专家等“控烟派”则认为这已经是一个国际公认的定论。
研究吸烟与健康多年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赵保路认为,抑制和祛除尼古丁成瘾才能真正达到“减害”的目的。
赵保路说,“减害派”的愤怒毫无道理,他们站在了与公众健康相悖的方向,关键是,“他们从科学上说不清楚”。
在我国,只要被称为烟草学者,绝大多数是为烟草专卖机构服务。像赵保路这样持控烟观点并以此为科研方向的实属罕见。“控烟派”与“减害派”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终极目标是减少和杜绝烟草危害;后者则是为了壮大烟草工业。
赵保路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试图从学术的角度论证“降焦减害”命题之伪。学术问题本就应该回归学术范畴。
科学上不成立
依常识判断,卷烟焦油含量降低,尼古丁含量也成比例降低,自然能够达到减害的目的。
但,降低烟焦油含量带来一个问题,即烟的口感下降。为了维持既有的尼古丁水平,烟民会由浅吸变成深吸,或者增加单次吸烟支数,最终导致吸烟量不减反增。即发生补偿吸烟行为。
“这种‘减害’是拿单支烟和单支烟作比较的。”赵保路说。
“我们过去拿中南海牌烟作试验,通过在卷烟滤嘴中加入添加物,使自由基、致癌物减少,但这是单支香烟的情况。如果吸两支或者更多呢?这种叠加的危害甚至超过原来。”
自由基是卷烟烟气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易引发癌症等疾病。这是赵保路的研究内容之一,是其研究团队早年研究“低自由基低毒”卷烟的主要根据。
该成果在中南海品牌烟应用后,很多人找到赵保路,告诉他烟抽着太淡,抽一支不够。他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吸一支和吸两三支相比,是不是“减害”就不好说了。
这也是从事了20多年烟草“减害”研究的赵保路后来调整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
即使抽同样数量的烟,“降焦”也不见得能“减害”,甚至会适得其反。这是赵保路的观点。也就是说,单支香烟可以降低焦油,但并不意味着减害。要想减害,得看怎么做。如把添加物放在香烟滤嘴中并达到降焦的目的,烟民抽烟量没有变化,那相当于减害了;而如果把添加物放在烟丝中燃烧,那么是不是减害就值得怀疑了。
这其实是“减害”研究体现在香烟上的两种具体途径。一种是在滤嘴中加入添加物,比如中草药成分,这些添加物能够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释放出有益物质;另一种是把添加物加入烟丝燃烧,则会产生新的有害物质。
“在烟丝里加入人参,但烧了以后还是人参吗?会产生什么有害物质?”赵保路说。
“降焦减害”最为控烟派所诟病,国外对此也多有批判。此结论容易误导公众,让烟民获得另一种精神上的“麻醉”效果——低焦油含量的烟危害相对较小,可放心吸食。
烟草之害猛于虎,在烟丝中添加任何“用于燃烧的物质”,都无异于为虎添翼。
然而,在学术讨论的语境下,一个科学命题的存在或消亡或许不能因一人之言而决定,但却可以辩论其真伪。
目前,我国对在烟丝中添加了不同物质的香烟烟气进行的检测,主要集中在公认的几种已经确定的有害指标上,对于添加物燃烧产生的新的有害物质并不清楚,也没有进行过相关检测。
“我从来不做烟丝的研究,也不往烟丝里添加任何东西。”赵保路说,只要烧,肯定会有问题。
祛烟瘾才是正确方向
“只有少吸或者不吸,才能减少或者从根本上免受烟害。”赵保路称自己是“控烟派”。
基于这种认识,赵保路的烟草研究开始从“减害”转向“祛烟瘾”。
他的逻辑是:要想减少或消除吸烟行为,首先必须抑制、戒除烟瘾。“降焦”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它甚至连折中的方案都算不上。
其次,吸烟成瘾关键是尼古丁成瘾,因此要找到一种能够抑制、消除尼古丁成瘾的物质。
最后,找到抑制或消除尼古丁成瘾的物质,还需要找到有效的方法,让烟民能够接受。
目前现有的许多戒烟产品,如贴剂、口服药,甚至口香糖,在祛除尼古丁成瘾或替代吸烟的心理及行为依赖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国外对于口服戒烟药导致戒烟者患抑郁症的报道较多。“有必要找到一种既没有副作用又让烟民感到享受的办法,才能解决尼古丁成瘾的问题。”
赵保路找到的物质是茶氨酸等。他的团队研究的茶质滤嘴祛烟瘾的技术,通过吸烟过程中从滤嘴中释放出茶氨酸等有效物质,能够抑制大脑对尼古丁的响应,并最终祛除烟瘾。
目前,国内涉及烟草的研究大多数是由国家烟草专卖局主导或支持,科技部、卫生部等没有这方面的课题立项。而且这些研究的主攻方向均为“降焦减害”,具体对象是烟丝,很少考虑在滤嘴上做文章。
“降焦减害”的概念之所以吸引公众,还在于它传递了一种未来的香烟形态——如果香烟能够做到不成瘾,而且对于精神的提升作用大于对身体的危害,那么它就是无害香烟了。
这种观点未必为控烟人士所接受,甚至会遭到唾骂。但在短期内消灭烟草同样被认为是一种浮云般的想法。
无害香烟,可能吗?
“不成瘾而又能提神的香烟。”赵保路觉得未必不可能,也许将来,香烟不再是毒药,而成为一种高级的精神营养品,回归其药用的本来面目。
科研转型之难
经过多年研究和试验,1995年,赵保路申请了“低自由基低毒卷烟及其生产方法”的专利。现在市场上仍有标有“低自由基低毒”的中南海香烟。该专利与北京卷烟厂共有。课题曾获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但主要经费源自烟企,并为烟企带来巨大的利润。
2000年,赵保路的研究团队又申请了“一种有效清除卷烟烟气中自由基的卷烟滤嘴及其制造方法”的专利。该方法主要在卷烟滤嘴中加入抗氧化剂(原花青素等)。
上述两个专利都是从“减害”的角度做的,而且主要通过滤嘴而不是烟丝来实现。
也就在那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告诉赵保路,和过去相比,他们可能抽这种烟太淡,结果抽得更凶了。
2001年,赵保路申请了“一种抗老年痴呆症复合制剂”的专利。该成果直接得益于他们一项关于吸烟与老年痴呆症之间关系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尼古丁可以预防甚至治疗老年痴呆症。
当时这被社会解读为“为尼古丁翻案”。有烟民据此认为,吸烟能防治老年痴呆。赵保路感觉自己被误读了。“吸烟有害健康,尼古丁对老年痴呆症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他说,这才是正确的表述。
不难看出这两种表述其实是有区别的,但部分烟民只想要一个吸烟的理由。
这也是赵保路唯一一个从国家烟草专卖局申请的研究课题,并获得其资金支持。
他想过把这项专利变成商品。但因为尼古丁容易成瘾,用于药品研发所遇风险和阻力太大,一些药企不敢接手,导致该成果至今仍仅是一纸专利。
这让赵保路坚定了调整研究方向的决心——现有的技术手段在“减害”方面几乎无能为力,消除尼古丁成瘾才是正途。同时可以把尼古丁用于老年痴呆症的预防和治疗上。
2010年,他与其团队发表《茶质滤嘴的祛烟瘾减害作用研究》论文,提出通过滤嘴中释放出茶氨酸抑制大脑对尼古丁依赖的新技术。
“这是一项解决吸烟危害的新策略,能够在祛烟瘾的同时促进烟草产业转型。”《科技日报》在其一份内参中,从推动烟草工业转型的角度对该成果进行了介绍。
内参认为,即使使烟草市场减少一半以上,由于可以提升烟草企业的利润,使用该技术也完全可以填补减少的税收。
烟企对该技术的反应在意料之中,虽然赵曾抱有幻想——但仍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烟企直言:“减害可以,祛烟瘾免谈。”
赵保路说:“我现在对烟企不抱什么希望了。”
他的茶质滤嘴还没有上市。曾有人预测这项技术在国内难以应用,恐怕得去国外找机会。他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他还是希望这项技术能首先用在中国的禁烟事业中。
有人说,中国控烟不成功,根源在于制度。烟草专家不愿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应该指出,把矛头指向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研究,也似缘木求鱼。
赵保路反诘:“以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还要靠牺牲百姓的健康来获取税收,合适吗?”
《科学时报》 (2011-12-26 A3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