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26 8:59:15
选择字号:
科研成果产业化:莫忽视科研人员的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两位科研人员找到本报记者,诉说自己的委屈。他们认为,在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没有企业的资金投入当然不行,但也不能忽视科研人员在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本报记者 郑金武
 
最近,一篇题为《中国的“微珠”有多重》的媒体报道,让来自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宋广智和张敬杰深感委屈。
 
原来,文章作者在报道我国“微珠”产业化情况时说:“2008年,中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与中科院合作,开始了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创新探索。……中钢马矿院组建了玻璃微珠公司,科研人员从先做扩大试验开始,一次次的反复试验,可扩大实验结果就是出不来,技术合作方耐不住了,丢下一句‘剩下的你们解决吧’,转身离去。” “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张敬杰说,“我们按照协议约定,把所有配方、工艺流程、设备要求、技术指标等全部都交给了企业人员。”
 
据了解,在整个产业化过程中,从设备选型到工艺设计,从配方制定到流程优化,只要企业有需要,宋广智和张敬杰总是不辞辛劳,亲自往返企业十多次,倾其所能帮助企业。
 
打破技术垄断
 
作为一种轻质无机非金属多功能材料,空心玻璃微珠由于具有密度小、导热系数低、介电常数小、机械强度高和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在建筑隔热保温、节能减排、材料轻质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空心玻璃微珠已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新型高速列车等领域。
 
长期以来,虽有多国企业能生产空心玻璃微珠,但美国3M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相关产品对中国禁运。
 
此前,我国曾有企业斥巨资引进德国技术,但后来发现用引进技术产出的产品性能落后,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上世纪90年代,宋广智在国家“863”计划、中科院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高折射率透明陶瓷微珠制备新技术”等系列课题研究,开发出空心玻璃微珠的先进制备技术,使我国在该领域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作为宋广智的学生,张敬杰在导师退休后,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持续开展了“空心玻璃微珠表面改性”等系列课题研究。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目前,中科院理化所已建立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基地,掌握了高性能空心微球的制备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6年12月,微珠制备技术成果通过专家鉴定。专家组认为,理化所的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已打破了相关产品被国外垄断的被动局面,提升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地位。
 
践行科技产业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宋广智和张敬杰等人就已完成了微珠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在山东省有关企业进行了规模生产。此后,理化所在空心玻璃微珠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制备技术和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不断提升。
 
而这些进展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目光。
 
2006年,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简称中钢马院)开始主动与理化所及课题组负责人宋广智和张敬杰商谈,希望引进空心玻璃微珠的制备技术与工艺。
 
事实上,中钢马院对此项目已关注多年,并针对该技术开展了多方调研和市场分析。结果发现,国内已有的空心玻璃微珠制备技术都不如中科院理化所,而美国3M公司也不可能转让其核心技术。
 
“切实推进成果产业化,真正为企业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做点事。”本着这样的使命,宋广智和张敬杰下决心帮助企业实现空心玻璃微珠的产业化。
 
2008年,中科院理化所与中钢马院签订了用于油田领域的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球生产制备技术的技术转让合同,项目投资1.2亿元。
 
目前,基于该合作建立的生产线已达到大规模生产设计要求。中钢马院已实现了空心玻璃微珠万吨的规模,产品性能与3M公司同类产品相当,部分产品已实现出口。这已大大超出了当初合作协议的要求。
 
看到合作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宋广智和张敬杰也非常高兴。
 
成果转化道路艰辛
 
对于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原院长路甬祥和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曾多次提到,要坚持“地方政府满意、合作企业满意、老百姓满意”的检验原则和“不动摇、不懈怠、不忽悠、不圈地、不骗钱”的工作原则。
 
这些原则,深受中科院各研究所科研人员的认同。但真要做到这些,科研人员无疑将付出更多的心血。
 
2008年,理化所与中钢马院合作之初,由企业方面派技术人员来实验室学习。
 
为了让企业切实掌握工艺流程,在理化所的中试车间,企业技术人员从取料、配方、上线、生产、收获,对工艺流程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自主操作。为检查产品质量,企业技术人员亲自采集加工生产的产品,并亲自送到实验室检测。
 
在生产线设计和安装阶段,宋广智和张敬杰等人也是不遗余力,与企业共克难关。而理化所的领导也非常支持该项目的产业化工作,曾多次到现场进行指导。
 
但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大量工作,却往往被社会和企业忽视。
 
对于《中国的“微珠”有多重》一文,中科院理化所产业处负责人表示,在产业化过程中,企业和公众如果不重视科研人员的贡献,无疑将会对科研人员的产业化积极性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不过,媒体报道虽令宋广智和张敬杰等人深感委屈,但他们随即也就坦然。张敬杰说:“中国微珠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才刚刚开始。无论有何困难,我们都会把科研和产业化工作继续下去。”
 
《科学时报》 (2011-12-26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