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玉梅 来源: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11-12-11 11:00:09
选择字号:
陈宜瑜院士称50年来我国共消失243个湖泊
 
昨天(12月10日),围绕“湖泊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由中国科协主办、江苏省科协等单位承办的首届中国湖泊论坛在南京开幕,第九次江苏科技论坛同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湖泊专家们共同商讨中国湖泊的发展大计。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目前我国完成了对湖泊的普查。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在主旨报告中透露,近50年来,中国消失的湖泊多达243个,其中,江苏消失的湖泊有11个。
 
湖泊现状
 
全国近50年消失243个湖泊
 
根据科技部“十一五”期间进行的“中国湖泊水质、水量与生物资源调查”,我国目前现有湖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2693个,总面积超过8.1万平方公里。全国拥有超过100个湖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共9个,西藏湖泊数量最多,共833个,内蒙古第二395个,黑龙江第三243个……江苏共有99个,虽然湖泊数量不算多,但是湖泊的拥有率(湖的总面积与全省面积之比)却是最高的。
 
“全国湖泊第一个问题就是,有的湖泊消失、萎缩了。”在陈宜瑜制作的图片中,消失萎缩干涸的湖泊,让人心疼。统计下来,中国近50年来消失的湖泊共计243个,新疆消失的湖泊62个,位居榜首;内蒙古紧随其后,消失59个;湖北排第三,消失55个;江苏排第四,消失11个。江西、安徽排第五,各消失10个。
 
今年夏天,我国各大湖泊纷纷喊“渴”。陈宜瑜说,除了湖泊的消失外,萎缩干涸也是个大问题,最严重的是西北的湖泊,其次是长江中下游。
 
造成湖泊面积萎缩干涸,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围垦。“建国后,全国合计围垦湖泊面积估计超过 1.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大淡水湖泊面积总和的1.3倍。1950年~1985年,太湖湖滩湿地围垦161平方公里,68%分布在东太湖周围。”
 
1平方公里以上新生湖泊60个
 
美国航天局专家用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全球167个大湖的夏季夜间表层水温,结果表明,这些湖泊每10年平均升高0.45℃,部分每10年升温达1℃。
 
水温上升导致湖泊水位上升,一些新湖泊也由此诞生。科学家们通过5年的调查,新发现了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31个,调查到新生湖泊60个。
 
“不要以为沙漠里面没有湖泊,其实沙漠里面的湖泊很壮观,很美。”通过调查,科学家们在沙漠中新发现了很多湖泊,让专家们感到好奇的是,沙漠中的湖泊,有时同一个湖,水质却不同,有水草的地方是淡水,没植被的部分是咸水。
 
专家说,湖泊可以算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晴雨表,这些新湖的诞生,和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关系。
 
面临问题
 
富营养化
 
太湖仍是全国治理重点
 
“全国湖泊大多有富营养化的现象,长江中下游尤其严重,云贵高原只剩下泸沽湖水质好了,其他湖多多少少都有富营养化问题。”陈宜瑜说,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一直是比较受关注的。
 
“近20年太湖水环境质量基本上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为治理太湖蓝藻,2007年以来,江苏省用于太湖治理的资金达到了659亿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透露,经过4年的努力,太湖目前已经由重度富营养化转变成了中度富营养化。“目前,我们完成了一个课题调研,对中国的9大湖、9个库进行了全面‘体检’,调查下来,太湖经过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鄱阳湖的水质依然完好,洞庭湖的水质开始变坏了。”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太湖依然是我国湖泊中的重点治理对象。
 
孟伟介绍,我国打算在未来10年,投入1000亿用于湖泊水库的生态保护与预防。“主要以防为主,争取明年开始实施。目前洪泽湖、骆马湖都正在申请当中。”
 
生态退化
 
小鱼会挤掉土著鱼
 
生物多样性的衰退也是众多湖泊的通病。“太湖的鱼类在上世纪60年代有106种,现存鱼类60~70种,洄游性鱼类几乎绝迹。水生高等植物的分布面积减少了126平方公里,沿湖岸大型挺水植物消失。洞庭湖天然鱼类捕捞量也急剧下降。在上世纪50年代早期,洞庭湖的捕捞产量可以达2130万公斤,到80年代已经降低了近一半。”陈宜瑜说。
 
“武汉引以为豪的东湖,上世纪70年代前,很健康,那时候东湖里面的水草很多,人在里面游泳水草会温柔地绕住你。但随后就出现了拐点,有关方面在湖里投了很多草鱼。草鱼是环境破坏高手,不到3年,东湖的水草连根都不见了。”
 
“而在云贵高原,湖泊鱼类中的‘土著’几乎绝迹,在我们的调查中,泸沽湖、大屯海、滇池中都只剩下1种土著鱼类。”陈宜瑜说,长江里的鲤鱼、鲫鱼离开长江,到云贵、西藏之后就开始称王称霸,土著鱼就濒临灭绝了。现在,拉萨引进了鲤鱼和鲫鱼,又称王称霸了。“小鱼挤掉土著鱼,真是头疼。”
 
无法新生
 
不再30年河东30年河西
 
俗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这其实蕴含了一个科学道理。
 
陈宜瑜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过去在季风的影响下,江湖贯通。常常会有不断冒出的新湖,但这些新湖寿命都不会很长。在它们“老去”之后,又会在其他地方冒出新湖。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经历着湖泊产生、消亡、新生的过程。
 
“以前,不受人类的干扰,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常常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像黄河一样不断改道。湖泊总是在来回不停地摆动。但是人类的自然活动捆绑了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限制了江湖连贯。所以,导致了老湖泊不断消亡,新湖泊不会再产生。”
 
记者还了解到,湖区防洪减灾能力偏低,也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我国,主要湖泊大多是重要的蓄滞洪区,发挥着吞吐江河、蓄滞洪水、调洪削峰的重要功能。但是,受河道淤积、城镇及圩区面积扩大、河湖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湖区防洪减灾的难度进一步增加,综合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有待完善。
 
应对策略
 
对五大湖区进行分类管理
 
治疗湖泊的通病,水利部长陈雷则表示,今后要坚持蓄泄兼筹、构建江湖两利防洪减灾格局。继续实现退田还湖,退渔还湖。并且对湖泊分级制定保护名录、建立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的湖泊管理保护责任体系,实行湖泊管理保护绩效目标管理,明确湖泊管理保护机构、充实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巡查和管理设备。另外,还要建立湖泊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在大规模开展湖泊健康评估工作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要积极开展试点,总结规律、积累经验,建立湖泊健康评估的基本方法,技术标准。“对重要湖泊还要展开定期的‘体检’。”
 
而陈宜瑜呼吁要强化湖泊的分类管理。“我国五大湖区的湖泊问题各异,发挥的生态保护、水资源供应、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维系、渔业生产、景观旅游等生态服务功能各不相同。”
 
他说,应该从流域整体角度对湖泊功能实施分类定位,强化湖泊生态功能区建设,划定环湖生态保护带和缓冲带,并制定保护和开发分类导向及准入门槛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