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国内不少研究机构和高校都把发表SCI论文作为评价科研水平的依据,甚至有不少单位还对发表SCI论文的作者予以重奖。一些专家很早就对这种评价、奖励办法提出质疑或批评。近些年的实践也证明了“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单位唯一评价指标”确实助长了国内科技界的浮躁之风。
那么,国外研究机构又是用什么来评价其科研体系呢?科技日报记者今天(12月2日)采访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均平。邱均平指出,SCI论文评价系统在国际上应用得非常广泛,它是国际上公认的较客观的评价体系。只不过与国内不同的是,国际上更多地是看其SCI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这是表明论文质量的较客观的指标。
邱均平是我国著名的情报学家和评价管理专家、我国文献计量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现在还担任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他认为SCI系统主要有两大功能,一个是它的文献信息检索功能,便于研究人员及时了解科研动态、进展和成果;另一个是它的评价功能。因为该系统收录的期刊都是国际上质量较高的期刊,是从国际上10多万种期刊中精选出来的5000多种高水平期刊,因而能在这个系统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水平自然不会很低。而SCI期刊上的论文水平不低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被引用次数较多。“因而,从评价的角度说,能否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很重要,但能否被其他SCI论文多次引用更重要。”所以,“国家科学与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把我国的“国际论文被引量进入世界前五位”作为五项重要指标之一。
在邱均平看来,我国许多机构的以发表SCI论文作为其评价指标“那是历史的原因”。因为我们以前鲜有SCI论文,能发表SCI论文就是不错的成绩了。你不可能在那种条件下要求SCI论文还得被引用多少次。现在,我们的SCI论文多了,自然人们不再满足于只发表SCI论文了,而更在意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了。
据邱均平介绍,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都采用SCI论文的评价体系,并且看重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像日本高校老师在评职称时也要看其SCI论文的情况。美国和欧洲国家也大多使用这一评价系统。“当然,他们都不是把SCI系统看成是唯一的评价指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