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代彤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15 8:40:51
选择字号:
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






 
本报记者 廖洋 实习生 代彤
 
日前,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邀请国内16位高端海洋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就海洋与国家和人类的未来进行了探讨。著名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王蒙和著名海洋药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担任论坛主席。
 
本届论坛以“关注海洋,面向世界”为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分别讨论海洋与人类生存、海洋与文学艺术、海洋与国家振兴和海洋与世界和谐发展。论坛上,科学家、文学家高峰对话的同时,还与现场3000名师生互动,共话人类的未来。
 
青岛市副市长王广正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此次国内高端海洋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会聚一堂,研讨海洋与人类的未来,必将有力地推动海洋自然科学与海洋人文科学的融合,促进国家海洋事业的新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于志刚在致辞中说,论坛的举行,将推动科学与人文的交流互动、融会贯通,为创新发展大学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繁荣发展我国的科学和文化事业贡献力量,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奉献智慧。
 
王蒙说:“我们面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天空,同一个海洋。虽然我们的思路不完全一样,我们感兴趣的领域不完全相同,但正因为不同,意见的交换才是有趣的,是丰富的。”
 
管华诗表示,科学的理性和文学基础的感性深深交织于人类历史海洋过程,海洋文学艺术离不开海洋科学,海洋科学中同样有艺术与美学。科学与文学艺术两者之间各抒己见,能不断成长,互相激励,不断地相互了解能共同为人类历史海洋与海洋和谐相处作出各自的贡献。
 
“科学·人文·未来”论坛2004年创立于中国海洋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品牌活动之一。
 
生命之本
 
毕淑敏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
 
地球是一颗非常美丽的蓝色星球,71%由海洋构成,陆地只占了29%。面对如此广阔深厚的存在,我们对它的了解太少。
 
2008年,我和孩子一起从日本横滨出发,用100多天的时间去环游地球。这一趟走回来,我的孩子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中国旅行社告诉我,这是中国大陆公民首次环球旅行时,我想,一定要尽点心力,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看看大海。
 
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大连獐子岛集团同意赞助50万元,再加上日本“和平之船”的鼎力相助,中国海洋大学的6位同学和1位老师踏上了环球之路。
 
我想我们每个人是海洋之子,海洋是我们的生命之本,是每一个人从细胞里就会和它发出共振的生命源泉。所以,海洋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大学,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海洋是我们的想象与现实,海洋是我们的历史与未来。
 
希望所有的人珍惜海洋。
 
张国伟(中国科学院院士):
 
海洋的赞歌与期望
 
今天我作为中国一个现代公民来探讨怎么看待海洋和期盼海洋。
 
第一,海洋是生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与基础。生命和生物的演化证实与揭示,他们主要发端起源于海洋。海洋由固体海洋与流体海洋统一组成,它与大陆一样,同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认识研究地球的永恒主题和依托。
 
第二,人类目前正面向海洋求发展,从陆地到陆源近浅海,伸向远洋深海。海洋已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显示了它的无比威力,同样也蕴藏着无比的潜力,有待发挥。
 
第三,现代中国要成为新型大国,必然要发展海洋,成为海洋大国,进而走向海洋强国。进军海洋是中国现代发展之必需,也是当代国际势态发展之急需。
 
所以应该认识到,“立足大陆,面向海洋,发展海洋”是我国发展战略之必需,是振兴中华、国家发展之根本大计,也是中国与人类社会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吴德星(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人文自然和谐发展,是海洋研究与开发的价值取向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风雨的温床、贸易的通道,也是国防的屏障。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托,是人类生存更加美好的环境和物质基础。然而,人类社会以无序竞争的姿态向海洋全面进军,对人类生存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
 
科学精神追求认知的真理性,人文精神追求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关怀,它们是一种互补的关系,都是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可或缺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背离了人类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回归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统一。
 
我们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整合和统一,保障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始终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保证人类生存环境更加美好。
 
蒋子龙(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杞人忧海
 
我想起当年我对海洋的向往,海洋曾经是我的童话,我的梦。当海军的时候,海水很蓝,看得很清楚。现在很难看到这么好的海了,都被污染了。
 
海洋是神圣的,是生命的起源。但是有了这个生命的起源之后,人类就开始对海洋有了野心。在公元前400多年,出现了“海权”这个名词。现在是2000多年,我们的海权仍然难以说是非常稳固、牢靠和安全。自打有了海权意识之后,人类知道,征服海洋就能借助海洋征服世界、征服他人、掠夺他人,成就自己,发达自己。
 
现在我们忧虑的是海洋,老百姓有意见的是海洋。海是我们的大门,海是我们生命的摇篮,也将是我们生命的防护线。“忧海”就是忧人类的命运,人类的命运是脆弱的还是强大的?人类折腾到底,海洋无非是灭绝一次人类,重生罢了。
 
艺术之美
 
周永家(著名军旅画家,全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
 
美学·科学·艺术
 
科学是理性对待客观世界的认知、诠释、验证的创造,艺术属于感情性的,展现法规、法德及语言符号形式美的构建,与科学是同步的,交融的;美学是人文知识的载体,集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技术的科学,是科学文化艺术含量的总和。
 
当人类已经把美学提升至人本的科学,艺术高度就显示人类已进入大美观念的时尚,人们崇尚接近美学,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在人类生活中既现实又实际的问题。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演变中,无不是构建大美精神家园,提升大美之观道。人类的大美观是有大鹏之志迈向人文之殿堂。海洋是大美的象征,是构建人文的标志。以美学艺术征服海洋,同样在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的事业上,急需大量的人才,战胜愚昧,走向光辉的未来。
 
朱向前 (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艺研究所教授):
 
中国传统审美的局限与断裂
 
几千年中国农耕文明形态的艺术表现与升华,主要特质是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亲自然、接地气、师造化、重感悟等,其表现对象和工具材料多来自自然。
 
在农耕文明中浸润、积淀了数千年的审美经验,与农耕生活和田园理想水乳交融,进一步渗透在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中,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与此同时,它在游离农耕生活或遭遇异质文明时凸显了自身的局限或产生了深刻的断裂。这局限和断裂,本身已形成悖论。
 
比如海洋。因为它浩瀚、辽远与深邃,已然超越了农耕文明能力的经验范围,所以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关海洋的描写或想象,贫乏和稀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只能“观”而难以身入与深入,这是一种生命体验和实践的局限,也是农耕文明的局限。
 
纪宇(青岛市艺术研究所所长,一级编剧):
 
文物·海洋·民间收藏
 
文物在民间是多数,博物馆是少数。为什么呢?因为文物政策需要不断完善,民间收藏家捐献无门。
 
最初我的收藏和我的创作有关。比如我收藏文人的书稿、书信有几千件。我接触了中国的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自己也有不少藏品和大家分享。
 
大海是宏大的收藏家,大海收藏的文物比每个博物馆都多。因为大海收藏了无数条沉船,船里有无数的宝贝,特别是瓷器。海关截住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大批的文物堂而皇之漂到大海。国外收藏的中国文物,公布的有1600万件。具体说,海上每年要出去一个故宫博物院。
 
我的收藏以后都捐献给国家。我希望在青岛建一个最大的、民间的青铜博物馆,这是我的一个梦想,希望能够实现。
 
强国之路
 
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理学家):
 
海防不固,江山不稳
 
回顾一下屈辱的历史:1840~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1858~1860年沙俄入侵;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4~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进行;1931年~1937年日本入侵东北;1937年~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1950年至今,美国第七舰队仍然威胁着台湾海峡。
 
中国近代史上屡屡战败,不是败在贫弱,而是败在朝廷腐败,朝廷腐败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而制度落后的原因是文化落后。梁启超说:“一种文化滋养一种制度,制度又促进文化。”
 
中国前线将领老早就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清朝林则徐、魏源绘制《海国图志》,放眼看世界,建议加强海防,清廷未予受理。解放后毛泽东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现在,我国海军日益强大,但南海仍时有争端。
 
愿永远不忘古训: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张炜(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徐福东渡
 
徐福东渡,民间没有怀疑,航海学家没有怀疑。因为徐福此举事关重大,发现日本的时间远远早于哥伦布。仅此一条就知道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佐贺被日本人视为徐福最早的登陆地,在日本享有独特的光荣和自豪。这里还有很多徐福的后裔,有非常强烈的寻根愿望。在日本人眼里,几千年前一位中国人历尽艰辛,远渡重洋,为处于石器时代的日本送来新文明,其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这是一个遥远但的确发生的伟大事件,一个无动于衷的民族才是不可思议的。
 
面对中国的徐福研究者,许多接待的日本人眼神怪异,这种神情中,起码有对古人的迷茫和敬畏,有阵阵袭来的矛盾和惊奇。
 
麦康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郑和下西洋
 
反思中国海洋科技与海洋文化
 
郑和下西洋给我们留下什么?文化还是技术?从辉煌到尴尬,不能不考虑中国的海洋文化问题。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海洋文化只是对农耕文明饮食上的补充而已。
 
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个朝代真正发掘过海洋文化的魅力,对海洋文明是陌生的,海洋国土意识是薄弱的。600年前伟大的远航,竟然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资料,这是海洋科技意识薄弱的一个体现。
 
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海洋意识必须觉醒。“十二五”提出了“制定和实施海洋战略”等都促进了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觉醒了就别再沉迷于昔日的辉煌!醒来了,就要反思我们海洋文化、海洋科技以及海洋意识的落后。
 
还必须反思儒家文化对现代外交政策的适用性,外交是具有彼岸性的,海洋文化也许会更合适。中国人应丢掉羞答答的海洋发展战略,理直气壮、光明正大地走海洋强国之路。
 
刘守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原所长):
 
中国海岸带面临的挑战与综合治理
 
我国海岸带占国土的13%,但养育了42%的总人口,创造了67%的GDP,这个区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中国大陆东西地形差异和南北气候分带,是控制中国海岸带发育的宏观地质背景,也是影响中国海岸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中国海岸带面临的挑战,一是全球变化与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二是物质平衡遭到破坏带来的威胁,三是环境形势和地质灾害带来的威胁。
 
中国三大河流的河口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陆上大型工程及其连锁反应引起的环境后果,将是今后几十年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海岸带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协调自然界的各种地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顺应自然,趋利避害,建立自然界的良性循环,确保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和平之舟
 
管华诗(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药物学家):
 
建设一个人海和谐的文明海洋
 
21世纪,人类进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人们以获取最大利益为最高价值的陆地开发思维,对海洋展开了激烈争夺。
 
“海洋是人类生存第二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人类认识海洋的一个质的飞跃。它要求必须树立牢固的现代海洋价值观,爱护海洋、保护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这意味着在向海洋发展过程中,要从海洋而非从陆地的角度来安排这个家园建设。
 
我认为西方世界以征服和剥夺为特征的海洋文化,影响了真正海洋的思维。因此,建设理想家园的任务任重道远。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两条并行不悖的主脉。在过去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过多地注意了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缺失了海洋文化这一内在因素的引导。在新的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海洋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强化历史责任,规范个人行为。人类海洋意识的升华之时,就是人海和谐的文明海洋到来之时。
 
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生命健康和大海
 
从生物进化来说,海洋是所有生命最初的发源地。
 
人体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体液达到97%,与海洋中水母所含的水一样多。
 
《黄帝内经》里有许多用海洋来论述人体、描述疾病的认识。肺朝百脉,亦尤如月潮大海。月球的引力及光照改变可影响人体十二经脉,这就是“天人相应”。
 
中医的“海”在身体里,比如髓海、气海、血海、少海,说胃是“水谷之海”。海洋潮汐的涨落跟生理有很多关系,人体出血性疾病在月亮满盈时易发作或加重,肺结核吐血、心脏病、中风都与月亮满盈有关。
 
另有很多海洋疗法:海泥浴、海沙浴、日光浴,可以治疗痛风、三叉神经病等。在海洋中有很多传统的药物,如石决明、海人草、乌贼骨等。关于海洋新药的开发,如管华诗院士研发出来的PSS。
 
赵长天(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
 
中国海关和一个英国人
 
谈论中国现代海关,英国人赫德是绕不过去的。他是现代意义上中国海关的真正创立者,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晚清政府的命脉,又是英国、法国、葡萄牙等重大谈判的外交代表。
 
在传统观念上,赫德无疑是帝国主义分子、殖民者,中国海关被一个英国人所掌握,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但我看了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海关秘档》以后,感觉就发生了变化。
 
大家知道1900年的义和团盲目排外,赫德的家被烧掉了,他逃到英国公使馆。他一共写了8篇文章,主题是“为义和团辩驳”。他说:“你们今天来侵略中国,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尊心,这个自尊心的忍耐度是有限度的,你们不要认为义和团是野蛮人。”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今天在讨论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必须对历史有一个认真的、客观的、真实的认识。不认真回顾曾经走过的路,不真正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就不可能正确地面向未来。
 
智者乐海
 
王蒙(著名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
 
参加论坛,我得到一次海洋意识的启蒙。论坛明确以“关注海洋,面向世界”为主题,我很喜欢。我担心我的同行,因为海洋不是我们的长项。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指江湖。庄子对海的定义是“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把海和无穷联系起来,是用一种微积分的观念来理解,庄子的气度与常人不太一样。
 
国外写海的东西的人太多了,比较起来中国就太少了。《鲁宾逊漂流记》里面不但有海的波浪,也有冒险的精神,也有奋斗的精神。
 
海是冒险,海是挑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海本身不会讲仁义道德。也许我们会痛心中国历史缺乏对海的了解和开拓,但也许我们会从中国文化里看到另一面——我们不是无条件提倡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现在我们有了海洋的意识,包容、开拓、冒险的意识。强化自己的同时,有和平共赢的精神。海洋意识的觉醒,是整个中华民族急剧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前景,是民族精神崛起的表现、象征。
 
大家特别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甚至说要有人文的引领,我感觉中国的人文太缺少科学,离开了科学发展观,人文激情也可能走到死胡同。
 
关注海洋、关注未来,使中国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同时本着和平、共赢的原则,如管华诗院士所说,使海洋成为和平、文明的海洋。
 
海大学子感悟
 
李玉(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2011级):
 
历史让人反思,多么想改变祖国现状。而现在的自己却又多么无力与迷茫,以为离海洋很近,其实我离她还好远。
 
王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类2011级):
 
大家的风范着实不一般,没有哗众取宠,没有卖弄文采,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是齐聚一堂的共同探讨,是对于海洋的思索,是对于国家的热爱。
 
刘佳楠(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类2011级):
 
听到纪宇老师谈他对于中国文物的执著我很是感动,听他的希望和无奈,感觉到了一个真正中国人的爱国心,和一位老人的真心感慨,很是佩服。
 
岳笑梅 (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11级):
 
海洋意识需要更深地植入新世纪人们心中,身为海大学子应更加关注海洋,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以弘扬海洋文化为己任。(本版图片摄影:刘邦华 李华昌)
 
《科学时报》 (2011-11-15 B2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