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澎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1-10-22 10:21:03
选择字号:
上海交大成立名师工作室 知名教授兼职思政老师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名师工作室,首批4位知名教授向所有学生公开邮箱、电话和办公室,并且定时为学生开设讲座或进行座谈。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刘西拉就是其中一位。
 
这位每年都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三校为学生开设讲座的著名学者认为,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可不是像辅导员那样对他们面面俱到地照顾,重要的是激活他们的个性,启发他们对专业的爱好,“来找我交流的学生更希望解决人生道路上的困惑,有时候,这些困惑往往是那些不合格的教育者传递给他们的。”
 
真诚直言让学生看到希望
 
出国还是不出国?这是来找刘西拉教授的学生最常问的问题。刘西拉这样回复:如果是美国排名15名以后的学校,不建议你们申请;如果请我写推荐信,我也不写。他建议学生考虑自己未来是想做工程,还是想从事研究。“如果想从事研究,那么一定要选择美国土木和建筑专业前15名的学校,并且一定要读到博士,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开放性思维。如果是做工程,很多大工程都在中国,根本没必要出国。”
 
就在本学期开学的学生和教授见面会上,就有教授这样自我介绍:“我每年主要的工作,是写几篇文章发表在国外的杂志上,你如果跟着我,可以多发文章,而且以后你要出国,我也可以帮助你。”刘西拉教授当即反对:“这样的自我介绍,不是在介绍业务,而是在做生意,明目张胆地拉生意怎么可以上讲台?”刘西拉在他的课上告诉学生:大学里不是所有的教授都很优秀,有些教授和学生根本不见面,只靠邮件联系,这样的教授叫E教授;有些教授一年到头就靠自己的PPT,而且PPT从来不变,这样的教授叫P教授。你们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教授,但是你们自己得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刘西拉说,教授为本科生当导师,就是要让学生看到,当老师或者学校做得不对时,教授能够真诚直言。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导师这样,就会感觉到希望;否则,学生在导师的耳濡目染之下,只能一代不如一代。
 
导师要复活学生的个性
 
“担任本科生的导师,我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复活学生的思想,激起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爱好。”刘西拉教授说,“因为现在中小学阶段采用的是班级为主的教育方式,这样虽然高效但是成功率很低,是最偷懒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教育中,变得越来越没有个性。我想做的就是恢复他们的个性。”
 
土木工程专业新生今年的概论课,就是刘西拉教授上的。第一节课,刘西拉教授给他们讲的就是现在国内失败的建筑设计和土木工程的典型。“我举这些例子不是为了向学生抱怨或者发牢骚,而是为了告诉他们,当他们做了总工程师后,不要再设计和建设这样的‘豪门’建筑,既不符合审美需求,又不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学生在听完课后当场就来问刘西拉:“你讲的和我在现实中所受到的教育差别太大了,按照您的说法,那我们不论是做建筑设计还是做土木工程,都不可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那还有什么好多学的。”
 
刘西拉告诉他:“这样的想法太悲观,我作为一名教授能够在讲台上讲这些内容,就代表了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虽然我们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天之内解决。而且从认识论上来说,人也总是一直处于从失望到希望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渐进过程中。”
 
有学生来咨询:“现在大家都提倡创业,我该学些什么才有助于我的创业理想呢?”刘西拉的一句话简直是迎头一盆冷水:“要创业,毕业后有的是时间,如果不是有成熟的理想,那么珍惜自己在学校四年的时间吧。鼓励学生去开公司就是错误的,知道你有这样发展的一种可能就可以了。”
 
把学生推向正确的方向
 
虽然名师工作室是面向新生开设的,但高年级学生也会找上门来。有名学生这学期一开学就诚恳地问刘西拉:“马上要毕业了,我该如何在毕业后尽快体现我作为名校毕业生的人生价值?”
 
刘西拉毫不客气:“这简直就是个伪问题,如果你想做大事情就别想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先下基层去吧!如果你未来想成为一名管理人才,不管在哪个行业都得先下基层,没做过工程、没开过机器、没做过航务,怎么可能成为一名管理人才。”和学生交流后刘西拉得知,这个问题,原本是其他老师提出来的。刘西拉一声叹息:“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自己有问题,而是教育他的人本身就有问题,学生的错误观念都是老师传递的。”
 
刘西拉教授认为,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把挣钱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这当然不宜提倡。“做学问的人面对不同数量的金钱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是不同的”,他随手给学生画了个图,“对生存必需的钱,做学问的人当然会有兴趣;但再多的钱,超过了需要,挣钱的热度就应该下降。还有些人是钱越多挣钱的热度越高,这种人好像更适合去搞经营。一个年轻教师是否适合教书,就是看他在必要的经济需求已经满足之后,其挣钱热情是继续上升还是下降”,他特别强调了一句:“这是我找助手的一条很重要的标准,也可以作为你们寻找人生目标的一个参考”。
 
刘西拉称,教授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学生的导师,教授的办公室永远都应该对学生开放。任何时候,都要想着把学生推向正确的方向,鼓励他们只要能做成的事情就要有勇气去做。否则,人就只能在越来越没有希望的环境中生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