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立明 冯近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21 8:28:58
选择字号:
南昌大学青年教师谌烈:趁年轻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本报记者 徐立明 通讯员 冯近近
 
一张学生的脸庞,一身淡粉色的衣服,显得年轻而有朝气,让人很难想象她是一位从事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其器件研究的科研人员。
 
谌烈是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1978年出生的她,今年只有33岁,和一起作研究的硕士生、博士生年龄相仿,这为他们的配合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1999年,谌烈毕业于宜春学院,在中学任教后考取硕士研究生。2004年,谌烈来到南昌大学,时逢以德国洪堡学者陈义旺为学科带头人的高分子研究所正在组建。谌烈成为当时仅有的4个组员之一。现在,该研究所已发展为江西省高等学校高分子及应用催化重点实验室。七年时间改变了很多,谌烈也逐渐成为这个团队的骨干,和团队一起,在南昌大学成长、壮大。
 
2006年,谌烈考上南昌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师从陈义旺。其间,经陈义旺指导,加上自己刻苦钻研,她成为南昌大学优秀博士生资助计划和江西省优秀博士资助计划人选;2010年底,其博士论文成为学校唯一一篇推荐申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文章;研究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没有南昌大学这个平台,没有导师的悉心指导,我肯定没有今天的成绩。”谌烈说。
 
在对高分子领域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一项项优秀的科研成果应运而生。到目前为止,谌烈在国际权威刊物上相继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有10余篇;在专业排名第一的期刊Macromolecules上发表论文3篇,被美国化学会(ACS)每周新闻“Noteworthy Chemistry” 重点点评,并受邀为Macromolecular Chemistry and Physics撰写综述。
 
在南昌大学的七年,是她真正和科学近距离接触的七年,也是她真正成长的七年。谌烈现在主要致力于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厅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
 
因为工作,谌烈常在凌晨两点后才休息,但从未抱怨过。“只要是我感兴趣的事情,再怎么辛苦都觉得值。”言谈举止中,谌烈总是透出年轻的朝气。她说,要趁还年轻,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谌烈,女,1978年12月生,博士,副教授。现主要从事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其器件研究,在光电材料设计、合成、微观有序性控制及光伏器件组装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科学时报》 (2011-10-21 A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