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华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18 8:59:05
选择字号:
《我的父亲茅以升》:一座桥与一颗爱国心

《我的父亲茅以升》,茅于润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陈华文
 
钱塘江大潮那壮美的自然景观,总是吸引着无数人好奇的眼光。在浩浩荡荡的钱塘江上,有另一道风景,更值得人们注目:这就是由著名的桥梁学家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日前,茅以升的幼子、音乐家茅于润,饱含深情地推出了回忆录《我的父亲茅以升》。茅于润从一个儿子的角度,通过片段式的文字,记录了父亲一生中点点滴滴的往事。作为中国桥梁之父的茅以升,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刻苦钻研科学的精神。
 
茅以升1896年出生南京,1989年以95岁高龄在北京驾鹤西去。他的一生,历经晚清、民国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三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他和很多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一样,幼年接受了较为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后来又接受西学,在“科技报国”理念的驱动下,到美国学习土木工程专业。1921年,23岁的他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因为在工程科学领域的理论贡献,被学术界称为“茅氏定律”。
 
茅以升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有着那个年代知识人共有的特点:志向远大、博学多才、生活简朴、待人温和、努力工作,尤其对所研究之专业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热爱。他的科学志向、人生理想、爱国情怀都和钱塘江大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的父亲茅以升》一书,并没有波澜壮阔地记录茅以升修桥造桥的过程,而是通过生活琐事,来复原茅以升当时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上世纪30年代初,茅以升曾在大学、政府专业技术部门先后任职。当时,在我国大江大河上有不少外国人修建的钢铁大桥,茅以升认为自己作为土木专业的海归博士,不能亲手设计修建属于中国人的大桥,这无疑是件憾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位于杭州的六和塔下的钱塘江面,将修建大桥。他主动请缨,担当起建设钱塘江大桥的重任。从此,他将自己的满腔知识奉献给了大桥,自己的命运和大桥紧密相连。
 
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若遇台风袭击,江水呈汹涌翻腾之势。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幻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当时工程技术界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比登天还难。《我的父亲茅以升》当中写到,茅以升通宵达旦熬夜,与同行精心设计图纸、反复谋划,还满身泥泞地和工人们一起劳动,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80多个技术难题。在当时中国科技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一项工程能有如此多的技术创新,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极不简单。1937年9月26日,历经5年的建设,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
 
《我的父亲茅以升》当中写到,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引以为傲的作品,也是让他最伤心的地方。大桥建成后,日军的铁蹄步步紧逼,战事越来越紧。通车后的钱塘江大桥,为往大后方撤退的人员、战备物质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今天我们不能想象钱塘江大桥上那紧张运输的景象,滔滔的江水可能就是最好的见证。到1937年12月,日军的炮火在杭州城内响起,杭州失守已成定局。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如果不炸毁钱塘江大桥,这无异于给日军提供交通上的便利,有助于日军侵略的步伐。茅以升强忍内心巨大的悲痛,1937年12月23日,伴随着一声冲天的巨响,施工5年、凝结无数人智慧、耗资150万美元、通车仅仅89天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大桥被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这是何等爱国的情怀!
 
钱塘江大桥炸毁后,茅以升带着建桥中所有图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资料一起撤退。他和家人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舍弃了许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抗日战争胜利了,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至此,茅以升主持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前后14年,经历了建桥、炸桥、修桥三个时期,这是古今中外建桥史上从未有先例的事情。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钱塘江大桥使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历练。
 
茅以升在晚年的时候曾经说过:“人生乃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信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我的父亲茅以升》结尾的话让人深思:诗人常把天上的彩虹喻为人间的桥梁,父亲是用自己的生命,化作了彩虹,用留在人间。以茅以升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精神财富。
 
《科学时报》 (2011-10-18 B3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