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杭州科技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3-10-26 16:22:25
选择字号:
陈竺恩师王振义院士: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我们在上海瑞金医院拍摄中国目前最年轻的院士之一陈竺时,陈竺几次提到他事业与生活的恩师王振义先生。1978年,只有中专学历的陈竺,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佳绩成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而王教授那年招的另一名研究生就是后来成为陈竺妻子,在白血病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陈赛娟。1984年,王教授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1989年,夫妇俩学成回国,继续在导师指导下工作,并最终辟出一块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踏进王老家门,我和王老的话题就从这两位得意门生谈起。
 
记者:陈竺夫妇现在是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正副所长、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正副主任,真正的比翼齐飞。很多熟悉您俩的人说,您是他俩的月下老人。
 
王振义:不能这么说。1978年我招研究生时,的确只招了他俩,但这仅仅是外因,内因还是他们真心相爱,强扭的瓜不会甜。我一直以这两名学生为荣,陈赛娟不逊于陈竺,不远的将来,她肯定也会成为一名院士。看到学生超过自己,这是当老师的最大安慰。
 
记者:5年前,您让贤让陈竺接替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的班,那时您71岁,陈竺42岁。当初是怎么想的?
 
王振义:现代医学科技发展非常快,但我却越来越老了,如果我们不看到发展,还是用原来的方式管理这个所,用原来的学术水平领导这个所,这个所是会走下坡路的。早在1993年,我就有了退下来的想法。陈竺非常有进取心,是世界一级的人才,交班给这样的学生,我放心。1995年,我退下来了,可以做些咨询工作,虽然我不是非常高明的理论家,但至少在我一生中累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我觉得不虚此生,生活的乐趣在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所以每周五我还坚持查房。
 
记者:我注意到在客厅醒目位置挂了一幅水粉画《清贫的牡丹》,牡丹给人感觉总是艳丽富贵的,为什么您喜欢这样素静的牡丹?
 
王振义:我认为这幅画表达的是清静向上的意思,做人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但又要有一种自我约束的力量,对名利看得很淡,对事业看得很重,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
 
做学问是寂寞的,在寂寞中他取得了很大的辉煌。国际同行评价他的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如何使用自然物质,而不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在人体内把癌细胞改造为正常细胞,这一研究不仅仅停止在体外和动物身上进行实验,而是在治疗运用中取得了成功;其二,初步弄清了全反式维甲酸在白血病患者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其三,他治白血病不是传统的化学、放射疗法,不是用杀灭细胞的方法,而是把癌细胞改造成正常细胞,并且把传统的中国理论与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实践相结合,为治疗癌肿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王振义:我到现在还想着1986年一个才5岁的小女孩,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我用新疗法治了7天后,症状缓解,10多年过去了,她还活着。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八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1988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学院的德高斯教授和我合作,在法国应用这种疗法,嗣后,日、美、意等国的学者也证实了它,出血并发症少,药价便宜,服用方便。但要说明的是,这种疗法并非万能,目前它只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效,而这种患者在白血病患者中只是少数。它只说明癌细胞可以转化,但对大量的其它白血病和癌肿病人来说,如何通过诱导分化治疗使癌症得到控制,需要长期研究。
 
记者:可能您已经不止一次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了,21世纪能否攻克白血病?
 
王振义:攻克白血病是攻克癌症的一部分,其重要环节之一是弄清癌症和白血病的致癌基因,人类基因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此外,由于应用了先进的药物合成和筛选方法,能进入抗瘤谱试验的药物,每年约有500种,科学家们正竭尽全力寻找抗癌和抗白血病药物(包括新的化疗药物、诱导分化和凋亡剂)。因此,提出攻克白血病和其他癌症,在21世纪是完全可能的。
 
记者:在翻看您家老照片时,我注意到1950年您和夫人的结婚照,非常洋派,您俩是志同道合吗?
 
王振义:多么快,秋天来了,人生已经快到冬天。我的夫人谢竞雄教授也是医生,是我的大学同学。为了这张穿西装、戴婚纱的结婚照,文革中我吃了苦头,照片被抄家了。现在这张结婚照不是原照,还是当年我送给同学,由同学保管下来,又送回给我。今年11月19日是我们金婚50年纪念日,我们希望越简便越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由于穿西装、戴婚纱给我们带来了不太美妙的记忆,我俩决定今年的婚纱照朴素一些。
 
王振义,1921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1978年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名誉所长),1984年起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是血液学研究和癌症治疗领域的著名学者,首次在人体内令癌细胞改邪归正,被誉为“癌肿诱导分化第一人”。1994年,他获得国际上肿瘤研究颇有权威的凯特林奖;1998年,他获得法国国际祺诺台尔杜加大奖。他是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