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兆扬 来源: 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11-1-4 10:33:17
选择字号:
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走红折射国内大学教育“硬伤”
不用点名,不用占座,没有考试,没有学分,想上就上的国外名校课程让中国的大学生、白领阶层青睐有加,大声宣称——以前爱逃课,现在爱“淘”课!以欧美高校为主的网络公开课免费传播俨然成了一种时尚。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程的序幕,计划将该学院的全部课程资料在网上公布,让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任一网络使用者都可以免费取用。随后,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以及财力丰厚的基金会陆续加入,将“公开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运动推向了正轨,受到广泛好评。数据显示,麻省理工开放课程的使用者中,42%是在校注册学生,43%是校外自学人士。耶鲁大学的情况也类似,校外的资源使用者占到了69%。
网络公开课在国内的传播在经历了最初几年的鲜为人知,到今年互联网资源分享平台VeryCD与美剧字幕组联合推出中文版网络公开课,再到新浪、网易等知名网站加入,如今,国外网络公开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暴场面。从浏览量看,VeryCD上各热门课程的浏览量都突破了百万,尤其是人文类课程备受推崇,很大一部分使用者是在读大学生、研究生,各种论坛对国外网络公开课更是好评如潮。
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受热捧,预示着一种深刻的教育方式变革和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2008年,在上海召开的2008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论坛上,来自五大洲47个国家的110名校长、400余名专家学者达成共识,认为全球跨边界的发展趋势正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一场“完美风暴”,传统的“实体”大学已无法承载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全球关联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命题,未来教育发展最大的机遇在于建立网络与需求的一种新联结,形成一种全球关联彼此受益的新型伙伴关系。
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威廉·博文所说:“越来越多的大学,包括那些最顶尖的学校,正使用新技术让世界进入它们的‘辖区’,再也不可能紧锁‘大门’了。”
国外网络公开课不用点名却依然大受热捧,这与国内大学“堂堂课靠点名”形成了鲜明对比,清晰体现出青年人对知识的渴求欲望,折射出“灌输式”大学课堂教学的尴尬窘境。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在国内大学俨然成为一种常态,还被不少大学生打趣为大学阶段的“最潮”生活方式。调查显示,在我国“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院校中,就是公认最受学生欢迎的课,能保证一直有70%的学生出勤率,就已经很不错了。不少教师让学生来上课的法宝,只有靠点名。大学逃课着实令人担忧。
国内大学课堂的不受待见、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到底为哪般?笔者曾认真观摩过几堂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那种开放活跃的氛围、幽默思辨的语言和极具启发性的讲解,超越了功利实用层面的工具追问,总会引发人们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独立思考。
反观国内高校,“灌输式”教学大行其道。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思维的启迪引导;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传授探索和应用知识的方法;重视教育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忽视受教育者发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可以说,“灌输式”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理念陈旧、缺乏互动,教学手法呆板、乏善可陈的缺点。在“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学,老师只能机械地教。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激起学生探究真理的兴趣与热情,无法实现教与学的有效对接。这是吸引不了学生的最大原因,也是扼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前,“灌输式”教学牢牢地统治着国内大学课堂教学,其根源源自教育评价模式的单一。“一刀切”的考核评价机制,答案“对”或“错”的唯一性,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性和多元化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这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大阻碍之一。
当前,受功利主义的驱使,许多大学教师普遍缺乏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教学的理念,只是忙着争课题、发论文、制造学术泡沫。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只是为了评职称,教学地位的实际弱势和保障不力也使得教师不愿静下心来真正深入研究教学。“站稳讲台”成了一句空洞华丽的口号,狭隘短视的功利主义使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呈现变弱的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只有从当前的评价考核机制入手,采用“倒逼”机制,真正树立起开放性、包容性的教学评价“指挥棒”体系,引导大学教师真正树立“教学中心地位”的思想,才能有效解决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把学生吸引回课堂,真正培养出杰出创新型人才。(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科学时报》 (2011-01-03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