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博士生产大国”,这个事实对国人而言已不新鲜,去年就有媒体对这一现象聚焦剖析。而今年该话题重回舆论焦点,则缘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的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的一系列数据呈现,诸如最牛导师同时带47名博士生之类的数据犹如顽石入水,瞬间又在舆论界激起惊涛骇浪。
博士生沦为“博士工”,这是舆论对当下博士生生存状况最形象的比喻——当博士生沦为“技术工人”,他所接受教育的那个大环境无疑沉沦为了“博士工厂”,所以说,这一比喻呈现的不仅仅是博士生的尴尬,更是中国博士教育的尴尬。
客观来看,中国博士教育这些年来还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的,至少,在博士数量上我国已经完全赶超英美了。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比美国还多了57所。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不过,博士规模全球第一的现实并没有让国人产生太多的自豪感,相反,博士生的质量问题在民间反而引起相当程度的担忧。去年曾有媒体发布了一份有3000多人参加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博士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少40%的受访者表示,大多数读博士的学生只想借此找到一份好工作或得到提升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参加此次调查的人绝大多数具有大学本科学历,高学历的受访人群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这样的调查结论是相对客观理性的。
公众对博士生教育质量下滑最为直接的感受是,以前一个教授带两三个博士,培养一个是一个,而现在的博士生导师一带博士动辄数十个,根本忙不过来,教育质量焉有不下滑之理?在舆论的质疑中,最猛烈的一种声音是“为何中国盛产博士却多年都生产不了一位大师”。梳理个中原因,重数量轻质量无疑是最为根本的病灶所在。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曾经指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国100多年的路,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大跃进”式的研究生教育之路,严重影响了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对此,坊间舆论的概括更为形象,“博士帽”大规模批发已经使得博士教育堕落为了“职业教育”。
当然,剖析中国博士生质量下滑的问题,我们也不应该把板子全部打在博士生导师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说,博士生培养的质量问题是一个体制环境下的“慢性病”,治疗这种病除了导师需要自律之外,更需要制度方面的综合治理。要知道,一个好老师只能带出有限的好学生,但是一个好制度能带出更多的好学生。所以,反思博士生培养机制的矛盾问题,比仅仅质疑博士生质量下滑要有意义得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