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巽达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0-9-28 10:57:47
选择字号:
光明日报:从教授雇凶伤人看院士“含金量”
 
“雇凶伤人教授”肖传国在镜头前的知识分子形象,构成了一个新符号。其“新”之处在于,所谓黑社会黑帮老大的做派,并不专情于商业领域的抢地盘之类,如今已扩散到学术领域。从新闻价值的角度上说,此则新闻具有振聋发聩的轰动和启迪效应。
 
肖传国对“二方”(方玄昌、方舟子)谋划的袭击,意在报复落选中科院院士。这个听来匪夷所思的理由,如今变得那么真实。按照常识,努力跻身中科院院士,系高尚的动机,高尚的追求,而肖传国又具备高尚的职业,这一系列“高尚”所构成的,理应是众人景仰的学术景观。然而因了“二方”的学术打假,这个景观变得渐渐丑陋起来:肖传国不再坚持“高尚动机”下的“高尚追求”,而是图穷匕见地赤膊上阵,一次次与方舟子等对簿公堂,一俟“士途”(院士之途)和“财路”(官司惹身)均断,便铤而走险,雇凶伤人了。
 
明眼人一眼洞穿,肖传国所追求的“院士”身份,决不止于荣誉,其意在于利益。他肯花费10万元雇凶,其背后的逻辑是:那个院士的含金量远不止于一个或十个“10万元”!那么,从何时起,院士名头变得具有吸金纳银的功能?这种功能对院士思想和人格的腐蚀,目前到了什么程度?院士学术品格和学术操守的下降,与这种功能的存在具有多少内在关系?
 
对院士的“含金量之问”是非常必要的。假如所含之金指向学术层面和人格层面的“德才双馨”,这种引领方向就是正确的。假如所含之金偏向金钱和仕途层面,就容易把社会的价值观带向歧途。令人堪忧的是,在有些人眼里,院士的“含金量”越来越沾上了金钱味和官僚气。正因如此,像肖传国这样的人,便会想方设法问鼎代表国家最高学术荣誉的桂冠,而在失败之后又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然而,那道高山仰止的绚丽景观,岂能由得低俗之人窥视?难以想象,假如窥视者中蛰伏着不止一个肖传国,甚至一不小心让他们的伎俩得逞,这些“采金者”将会把院士这座金矿采成怎样的境地?
 
雇凶伤人,在一般的刑事案件中很常见,但当教授为谋求学术头衔而干起这样的勾当时,其中暴露出来的乃是金钱至上价值观的横行,甚至这种横行的严重性已经成为社会的整体焦虑。教授肖传国用雇凶伤人的极端案例,让我们再次体验到价值观倾斜倾覆的窒息感。但愿这样的猛烈冲击,有利于人们的觉醒,有利于学术风气的肃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