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元勇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8-27 9:19:45
选择字号:
奥克兰大学中国校友会成立 促华人学生融入当地社会
 
据《新西兰联合报》报道,在新西兰,本地华人社团的数目已经超过200个,尽管规模大小不一,所涉及的活动范围和内容千差万别,所得到的褒贬意见不尽相同,但客观上,这些社团为华人移民更好地在本地生根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日前,在奥克兰大学的校园里面,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华人学子,成立了“奥克兰大学中国学生校友会”。并且,这个校友会脱颖而出,得到了官方的奥克兰大学校友会的接纳。一个华人学生组织,首次成为大学建制内的一部分。
 
华人青年学生主动融入新西兰社会
 
通常,学生组织都提供两个基本的功能:互助和交友。说相同的语言、拥有相近文化背景的同学朋友,往往是华人学子选择共同克服各种困难的首选对象。
 
奥克兰大学中国学生校友会,同样是在这种特定的“自己人”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不过,他们的目标定得更远,范围设立得更广。
 
2009年的5月份,奥大商学院学生、现任奥克兰大学中国学生校友会主席的杨洋(RACHEL YANG)提出了她的想法——既然奥大有那么多的华人学生,而且每年从奥大毕业的华人学生也不少,那么为什么不建立一个官方建制内的华人校友会呢?这样不就可以将所有华人校友都凝聚起来了吗?
 
于是,2009年的6月份,杨洋和刘璇(Helen Liu)、春媛(Phoenix Chun)等满怀热情的同学一道,成立了奥克兰大学中国学生校友会。
 
经过了将近一年的筹划和努力,以及举办了一系列成功的活动,奥克兰大学校友会接纳了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华人学生组织,并让她成为校友会下属的一个官方分支机构。奥克兰大学中国学生校友会得到了更多的资源,用以服务奥大的华人学生、毕业生。
 
理事会成员之一的徐晓东(Kelvin Xu)说,作为一名奥大的学生,如果毕业了,到了社会上工作,想找到一名同样讲中文的奥大校友不太容易。成立这个协会,将大大地方便这些奥大华人校友。同时,华人校友要组织一些社会活动也更容易开展。
 
中国学生校友会主要为会员提供三种服务:学业辅导,工作机会和社交活动。
 
他们会安排资深的导师,为有困难的华人同学举办免费的学术讲座,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考试,分享学习的心得。据介绍,理事会各位成员的学业都很出色,其中春媛的GPA成绩更达到了8.5(满分是9)。
 
他们还会在寻找工作方面帮助会员。通常,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要想找一份求职的推荐信也不容易。中国学生校友会可以通过其华人校友网络提供支援。
 
中国学生校友会也将会举办各种的社交活动,帮助在校华人学生更好地融入本地社会,并籍此在校友网络中推广华人文化。
 
奥克兰大学予以大力支持
 
奥克兰大学校友会的经理Amanda Lyne说,在她档案中,有超过10万名奥大校友。“我们非常高兴。我们只有3名全职工作人员,所以不足以照顾到毕业生这方面的需求。我们要依靠他们这些义务工组者的工作。”
 
据她的介绍,在奥克兰地区,有约1万名华人奥大校友。另外,约有2千名华人奥大毕业生回到了中国。
 
这些依然和奥大校友会保持联系的校友,为中国学生校友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乐意为他们提供财务上的、物质上的、意见上的支持。我们非常乐意和这个(新的)组织合作。” Lyne说。“我们会一直考察,看看他们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他们(的组织)是一个初生婴儿,我们将与他们一起成长。”
 
奥克兰大学校友会对这个初生婴儿也给予了厚望。“我希望,他们将成为(华人校友和奥大之间的)关键联系(桥梁),他们能够在我们学校的活动中代表华人(学生)的声音,希望他们能够在我们的社区里面得到认同。”
 
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由杨洋聚拢起来的这群年轻人,每个人都充满了活力:杨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参加了多个不同的华人团体的活动;刘璇在体育方面的爱好,为她以后组织体育比赛活动提供了帮助;刘宝轶认为他在数学上的才能可以更好地组织各类的活动;林守平正在学习会计专业,担任协会的财务应该是个很好的施展才干的机会。徐晓东虽然来自香港,但讲国语也毫不逊色,他并不认为在协会里存在中文方言的障碍;春媛除了学习优秀,处理协会内部的事情,还能兼顾学业和兼职工作。她对自己的要求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全力。不管成功与否,自己都能得到锻炼,不会留下遗憾”。
 
在接受采访中,理事会成员之一的Simon袁说,父母对他参加协会非常支持。“他们都很赞同,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奥克兰大学中国学生校友会现任理事会成员:杨洋(主席),刘璇(副主席),春媛(秘书长),刘宝轶(活动筹划),林守平(财务),徐晓东(IT主管),李翀(IT主管),王玮(理事),Simon袁(理事),李衍燊(理事)。有关该组织的更多详情,请查询协会网站www.aucsaa.co.nz/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