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侠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4-30 9:31:29
选择字号:
李侠:中国自主创新基础条件诊断
支持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尚不完备,某些指标改进需要长期努力

新发布的2009年《欧盟创新得分板》(EIS)令人比较感兴趣的部分是,该报告比较详细地列出了3个国际性的对比材料:欧盟与美国、与日本以及与金砖四国(BRIC,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与中国)的全方位比较。在这个基础上,该报告把各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根据7项指标的加权得分划分为4种类型国家:创新领导者、创新跟随者、中度创新与追赶型国家。抛开美、日不谈,该报告根据各种指标加权得到的创新指数把中国划分在追赶型创新国家之列。仅就欧盟与金砖四国的对比而言,该报告认为:中国是金砖四国中进步(追赶速度)最快的国家,甚至推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与欧盟的创新表现差距将消失。
 
短暂喜悦之后,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中国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的状况到底如何,它能否支持我们未来的追赶计划?也许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当下应该认真思考的。
 
美国全国制造者协会(NAM,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2009年3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测算了全球最大的20个国家(根据GDP数据)的创新指数(测算结果见表)。从表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在世界20个大经济体中,尽管中国的实际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综合指数排名仅位列第13位,但该数据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总体的创新水平。分指标中的数据可以部分揭示出我们创新乏力的一些深层原因。我们的创新投入指标严重落后,仅位列第17位,与我们的总产值严重不成比例。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差钱,其实这是一个被严重误解的美丽童话,中国科技目前最缺的还是钱。唯一值得称道的指标是创新表现,我们位列第7,这个指标还是令人振奋的,至少说明当下中国人的创新潜能与表现还是可以的,如果有好的环境条件支撑,中国创新综合指数排名的上升应该不是问题。抛开美日不谈,作为创新追赶型国家,我们可以对照一下邻居韩国的情况。韩国此次排名各项指数全部第一,我们与它的差距到底在哪里?这也引发了笔者长期以来的一个困惑:中国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到底处于何种状态?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合理廓清,那么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结合对各种评价体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体系过于细化,优点是能够发现细节问题,缺点是容易把认识局限在某一区域,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指标体系简化,虽然显得粗糙,但能够把握整体现象。作为寻找问题阶段,这种方法的排查效率最高。基于这种考虑,笔者认为只要从如下4个环节考察,就可以粗略发现一个国家的基础创新条件:制度支撑条件、经济支撑条件、人力资源支撑条件与文化支撑条件。前三项是硬支撑条件,最后一项是软支撑条件。
 
从制度支撑条件来说,我们还没有确立一种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开放度较低,影响市场运行的外在因素还很多(行政因素等),知识产权保护也不到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鼓励竞争的机制,从而使当下的创新战略处于一种被架空的状态:一方面国家大力倡导,另一方面企业与个人反应迟缓,总体而言,这项支撑条件得分不高,远远落后于韩国,需要改进的地方尚多。
 
经济支撑条件,照理说,随着我国总体经济规模的扩大,这项应该是我们的强项,而从上表反映的数据来看,排名又是非常靠后的,原因何在?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国家的总体科技投入一直偏低,即便是投入最高的2009年,R&D也刚刚超过GDP的1.5%,而同期主要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值都在2.0%~2.5%以上,差距明显。经济支撑条件对于自主创新来说短期拉动效果最明显,基本上可以作为短期创新活力的晴雨表。其二,在如此少的投入中,由于R&D经费的绝大部分来自企业,而众多国企目前的盈利并不多,很多R&D投入数据存在很大水分(对于企业来讲,多报R&D经费数额,利用政策倾斜的机会,可以尽量达到避税的效果),这就决定了我国实际的R&D投入比公布的数据还要少很多,这个经费缩水的数据很难测评,只要考察一下科研项目中企业配套部分的执行情况,这点就不难理解,而且相信很多人会有切身体会。其三,由于评价机制的扭曲,这少量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不是很高。这三种原因合起来,就造成了中国实际用于创新的经费很少的现实。这种推测,在表中已有直接呈现。
 
在三项硬支撑条件中,唯有人力资源的支撑条件表现尚可。从中国人才的分布来看,目前中国中低层人力资源储备已经很丰富,目前缺少一些顶尖高端人才,通过引进与培养,这项指标应该说短期内就可以得到明显改观。
 
最后,对于文化支撑条件,境况同样不容乐观。目前正在推行的国学热,无助于创新文化的推动。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重视教化抑制商业的文化,而创新活动是一种要求打破各种束缚,直接被利益驱动的人类活动。客观地说,这两种文化在核心处是矛盾的,因此构建适合于创新的新文化,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艰巨任务。
 
综合上述4个指标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支持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尚不完备,有些指标是短期内就可以改变的,如经济指标与人力资源指标,而制度指标与文化指标的改进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这种状况反映了我国之所以创新乏力的深层原因。
 
法国启蒙思想家孔多塞曾说:大自然从未对我们梦想的实现设限。同样,为了使自主创新成为一种国家的常态存在方式与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机制,我们今后的改革指向就是要打破各种有形与无形的限制。基于此,我国自主创新的未来才是值得期待的。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10-4-30 A3 周末评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