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发现这些文章都来自井冈山大学后,已决定将该校投递本刊E分卷和C分卷的所有来稿进行标注处理,并将对这些文章中的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复查。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将有更多的论文被撤回。”
这是去年12月19日《晶体学报》E分卷“编者的话”一文针对撤销来自井冈山大学的70篇涉嫌造假的文章的说明。时隔3个月,撤稿的“续集”再次上演——又有39篇文章被撤销。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晶体学报》E分卷官方网站推出的今年第4期电子刊物的预览页面上看到,当期刊物的“增编和勘误表”一栏在3月17日发布了一则“撤稿说明”。该“撤稿说明”写道:有39篇先后发表于2004年到2009年的《晶体学报》E分卷上的文章将被撤销。根据Harrison博士等人撰写的“编者的话”中提到的深入复查,因为晶体的数据结构存在问题或存在“替换”原子的现象,另有39篇文章将被撤销。撤销的方式分为“刊物编辑部撤销”和“作者请求撤销”两类,前者有13篇,后者则有26篇。
3月27日,记者接到读者来信反映此事。来信称,这是晶体学报第二次出现大量论文被撤稿。其中以井冈山大学为名的论文多达20几篇,涉及的作者很多。从网上搜索知道其中有几位是重量级人物,是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人,比如肖宜安(Xiao,Y.-A.)、隋岩(Sui,Y.)、方小牛(Fang,X.-N.)等。
记者发现,肖宜安先后在《晶体学报》E分卷上发表过5篇文章,其中两篇是第一作者,而恰恰是这两篇发表于2008年第6期的文章此次被撤销,撤销的方式是“作者请求撤销”。而记者以隋岩的英文拼写(Sui,Y.)进行检索,共查到30条发表记录,此次撤销的隋岩为第一作者的7篇文章中,有6篇是“作者请求撤销”,另一篇是“刊物编辑部撤销”。
记者联系采访井冈山大学
学院院长肖宜安,但他的手机和办公室电话无人接听。随后,有一位自称是肖宜安的同学的男士给记者回电。他表示不清楚肖的情况,两人只是曾经共用过同一个手机号码。而方舟子告诉记者,他本人目前并没有听说过国内哪个搞
的人研究小晶子结构,“他们一般都研究大分子、蛋白质”。
针对井冈山大学“这次事件和上次造假事件,性质完全不一样”的回应,方舟子表示:“这是校方想把他们保护起来。”他告诉记者,这次39篇论文被撤的原因和前一次的完全相同。如果仅仅是论文的数据错误,编辑会要求作者对数据作出更正,不会直接撤稿。3月18日《晶体学报》的撤稿说明中使用了“39 additional articles”(另有39篇文章),说明了这次撤稿是据上次论文数据造假后继续调查的结果。而其中“see Harrisonetal.,2010”的批注,则表明是要参照编辑部就井冈山大学70篇文章数据造假事件发出的“编者的话”,“在这份‘编者的话’里已经指出撤稿的原因是数据造假”。
记者收到的读者来信中写道:“这使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井冈山大学讲师钟华、刘涛因被晶体学报认定学术造假而被开除了。不知道井冈山大学对待重量级人物学术造假会作出如何决定?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对待小人物一开了之,对待重量级人物就保护?”
3月27日上午,最早发现井冈山大学的70篇造假文章被撤销的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胡盛志在其博客中发表题为“国际刊物ActaCryst.E又撤稿39篇,警钟长鸣!”的日志。他在日志中写道:“这不能不再次令人深思我们的学术不端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问题可能是所谓的‘零容忍’是否能真实到位,而不是敷衍了事和息事宁人。”
在日志中,胡盛志发出了“是不是还会有撤稿的事件呢”的疑问。因为他发现,“从事非化学和晶体学研究的‘同行’们也居然发表晶体结构报道,这对长期从事晶体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来说真是匪夷所思,不是吗?请看下面的附件。”
附件中的文章发表在今年第3期的《晶体学报》E分卷上,第一作者“Xiao-HuaXie”的简介表明,这位作者来自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