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少雨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加剧。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旱情已达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秋冬连旱,出现百年一遇重旱。究竟为何此次旱情如此凶猛?我们是否早有预测?2010年大旱之后是否会有持续灾情?面对此次重大旱情我们应该怎么办?
新浪网邀请中国科学家、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钱维宏教授做客深度解析旱情前后。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王莹:近两年来,天气异常现象非常多,先是南方的冰冻天气,现在又出现干旱天气。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我们今天特别请到一位嘉宾,他是来自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教授、中国科学家钱维宏钱教授。
我国50年间发生200余次干旱
主持人王莹:请钱老师首先给我们描述一下西南五省干旱到何种程度?
钱维宏:这次西南地区的干旱范围比较广泛。干旱对当地河流流量的减少,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均产生一定影响,对当地的农业,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旅游业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从2009年9月份以来,近半年的时间内,西南地区降水量不到200毫米,不到正常年景的一半。这样的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王莹:从温总理去西南五省勘察的一些新闻图片,可以看到大地已经开裂至非常严重的程度。那么当地人民的生活是不是也已经非常窘迫了呢?
钱维宏:是的。这次从中央领导,到地方领导以及全国人民都非常关注这件事情。
主持人王莹:在此之前,我们也知道2004年的时候南方就出现了干旱天气,2007年像广东、江西等省市也出现了干旱,到2010年又出现了干旱情况,关于这种情况,您有没有一些研究的最新发现,跟网友分享一下。
钱维宏:我们做了一个分析,从60年代到现在50多年间,发生干旱事件比较严重的有200多次,其中2004年是从10月12号开始到第二年的2月17号结束,历时129天,这次干旱事件主要发生在华南和长江中下游,不在西南地区。2007年的干旱情况是从10月18号开始到2008年1月27号结束,历时100天。这次事件范围比较广,它在200次事件当中位于第12位,波及到华南、西南和北方一些地区。2010年的干旱事件则影响到西南地区。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又是季风国家,大部分年份有旱涝发生。比如1998年9月28日到1999年4月30日,我们国家北方地区就发生了215天的持续的干旱。而98年南方则大涝。
主持人王莹:在1998年,好像北方也在抗洪抢险。
钱维宏:是这样的,东北和长江出现大水情况,大水结束后,华北就开始干旱。我们分析的200次干旱事件当中,这次是最严重、时间最长的一次。南边的长江、东北的嫩江、松花江都发生了洪涝,中间的黄河流域则发生干旱事件,之后又发生干旱。我们国家是这样,一个地方如果发生干旱,另外一个地方可能就要发生洪涝。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大气环流异常。环球的尺度越大,这个环流老不走,在环流的某些部位老是干旱,在另外一部分老是下雨。我们希望环流跑得更快一点,尺度更小一点,可是这种持续的环流,会造成异常的甚至大范围的持续性的旱涝。
主持人王莹:人类能对这种情况进行干预,对气候环流进行影响吗?
钱维宏:目前为止不大容易。这样长时间的旱涝,还是干涉不了,这是自然现象。
主持人王莹:钱老师说到04年和07年的干旱情况,是维持了一百多天。然而2010年仅贵州一个省就持续了230多天没有降雨,是否可以说2010年这次干旱是最为严重呢?
钱维宏:我们要判断这次事件是不是最严重的,要等这个过程结束以后。而我们的判断标准不是看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池塘里的水的干旱程度,要看一个县的干旱持续时间是不是最长的。另外要考虑它相邻的县覆盖多少范围,这样综合考虑了以后,才可以说发生在某个地方的情况是超历史的,超过过去60年的。既要考虑范围标准,同时又要考虑时间长度。至于此次干旱是否最严重,要等时间结束之后。我们有一个数据库,将此次数据放进去衡量,才能决定其在历史上所排的位置。
提前预知极端天气事件仍存困难
主持人王莹:如此严重的干旱,是由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根据您的调查研究,异常天气是以70年为一个周期吗?
钱维宏:气候分两种状况,一个是平均状况怎么样,另外一个是极端情况如何。举个最简单的比方,要发一个国际性的会议通知,全世界到北京来开会。在澳大利亚发通知,告诉他来的时候注意两条,一个是北京这个时候平均温度是5度,同时告诉他极端温度有可能是零下15度。这样别人来了以后,不是光穿一身衣服就来了,可能要带风衣或者更厚的衣服来,准备应对零下15度的气候。极端不一定开会就会出现,但是历史上会出现过。当然就说平均温度,北京1月份或者2月份温度是5度的话,这个5度也是在变,我们所谓的70年的变化或者说多少年一个周期,它是说气候的平均状况是这样的变化过程,不是一个极端会怎么变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次西南发生的干旱或者说我们国家发生的洪涝,还有几天前发生的渤海出现冰雪等现象均属于极端事件。
主持人王莹:是否说明我们还是可以提前预知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呢?
钱维宏:这是时间尺度的问题。刚才说气候可以分析,分析多少年的周期,可以知道怎么转变,也可以知道它的原因。无论是太阳活动还是气候系统,知道有这么一个规律,我们可以去把握,这是一种情况。另外说的极端事件,是否可以预报,国家也非常注重这个事情。我们国家大致有四号灾害,第一号灾害是干旱,下面是洪涝,紧接着是雨涝,此外还有低温灾害。干旱是造成我们国家经济损失最大的灾害。
国家对这方面很关注,我们国家气候中心2009年就对干旱有一个定义和指标。比如说不仅考虑它的时间长度,还要考虑它的影响范围。北大的课题组这两年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不仅考虑到我们国家关于极端事件的干旱定义,也考虑了美国人的定义,其他国家的定义,当然也做了很多分析,也提出了我们的定义。我们做了很仔细的工作。比如一个地方在一年气候上来说有多少个干旱日,有多少时间,比如时间持续超过5天以上的干旱。还有这个地区保证五个地方以上,五个县以上发生干旱了,属于区域性的干旱。我们做了一个库,把这个事件根据你的定义不同,做了一条数列。这样以后可以反查。
还有高温,比如南方人怕湿热高温,温度也高,湿度也大,就难受。北方温度很高,但是湿度小的话,可能人不是太难受。我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做了各种资料库。做这些干什么?假如媒体要问我们的时候或者对公众服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指出这次情况在历史上能排第几,这比较确切一点。否则的话,有时候媒体会出现这种情况,同一件事情会说30年不遇,50年不遇。问题在哪儿,是地域不一样,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对事件进行预测。预测这件事情很难得,我们仍在想办法。现在大气环境,看世界都是浑沌的,浑沌当中能不能看出一些结构出来,我们正在做这些工作,现在初步有了眉目。
主持人王莹:是不是努力在寻找一些规律?
钱维宏:相当于找规律,找这个事情发生之前有没有征兆,有多长时间的征兆。这样的征兆大概不太好找,也很难找到一个月以上的,我们试图在找。另外现在有数字预报,数字预报能保留十余天。如果我们能找到信号,加上实际信号,再加上数字预报的信号,我们希望能达到20天甚至时间更长的早期信号。这次的干旱,有人提出跟海洋有关,实际上是有一些关系。2010年印度洋的海温高,是一个背景。这次干旱真正的原因是气流比较偏弱,青藏高原有一个昆明静止风,必须有暖湿空气往这里输送,2010年的暖湿空气比较弱。弱的原因是,海陆风怎么形成的,要有海上和陆上温度对比,一边温度高了,一边温度低了,才会形成这个风,有了这个风以后,把海上气流吹上来,吹上来有降水。2010年海上温度高了,陆地上特别是中国北方或者东部地区冬天都比较冷,陆地上比较冷,海洋上比较暖,不利于海风的形成。我们西南地区主要是受西南气流的影响,但是这个时候不是西南风。大家提出青藏高原的问题,青藏高原的时间不是在这个时候,应该在夏季季风爆发以后,对我们这里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是中南半岛或者中国东部的大陆和近海的温差,这个温差是什么状态,会对我们三月份的环流有比较大的影响。
西南地区应该是逐步有三次增加的,一次在一月下旬,第二次在二月下旬,到三月下旬是稳步上升降水,一直到秋季,降水才会下去。现在由于季风气流弱,水气上不来,2010年达不到正常的水气输送,气流强度不够,雨下不来。
主持人王莹:这是原因之一,还有其它原因吗?
钱维宏:在这样的原因下,会影响大气环流,有的时候大气环流一旦要发生,不是绝对的。2010年北半球的冷是一圈,一圈是极地和中雨地区发生了环流的调整。南方和北方不一样了,我们青藏高原的气流,一个从南方过来的,从孟加拉湾到我们国家的西南地区,北边的气流从新疆,从我们国家西北地区来了,来了以后是旱、冷,如果说风力再大,就有沙尘暴,第二次沙尘暴又来了。南北方跟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
主持人王莹:大家非常担忧,不仅南方存在干旱天气,北方的天气也十分不正常。北京已经经历第二次沙尘暴,你认为异常天气会持续多久,或者需要什么样的天气变化能改变这种状况?
钱维宏:这就要看未来的环流的调整和热力对比分布。比如现在海洋的状况,印度洋和太平洋仍然温度比较高。这种状况无疑在未来几个月以内特别是在海洋上还要维持。这种极端事件,提前几周以上报是有些困难。背后有这样的背景,就是海洋起作用,不知道上游会怎么变,上游一变,整个下游马上都变。
主持人王莹:提前预知天气会出现这种情况,目的是及早通知政府,让民众做相应的准备。那么具体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去抗旱呢?
钱维宏:我们国家主要是北方的干旱,特别是华北的干旱比较多。我们分了很多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西南地区属于第二位,过去发生的次数、频次,仅次于华北。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工作,把时间挑出来,再想找信号,目的是为了预报,将来到底能报多久,我们不知道,我们希望报得更长一点。如果报得更长一点,为各方面提供服务,这样有所准备。我们知道的西南地区,它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像这次的干旱,一干旱以后,当地的降水就少,温度就高,日照肯定好,当地也知道,有很多小水电。如果预报比较好的话,秋天可以最后一场雨或者到时候水要蓄库,不能随便放,甚至到了秋天以后,有些发电厂,小水电可以少发电,甚至冬天搞太阳能,或者不发电。这个水就够农业用水,够当地的其他用水。这是节能的很好的做法。
美国预测中国干旱未提依据
主持人王莹:很多网友也说了,美国早就出了一份报告,在7年前就预测到在2010年有干旱天气的出现,对此您从科学角度,觉得可信度有多高呢?
钱维宏:美国有一个报告,讲到全世界未来气候的分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其中提到了中国南北的干湿的转变问题。我们国家从70年代末华北持续很长时间的干旱,可是长江流域有比较多的降水,这个称之为南涝北旱。未来这样的状态什么时候改变,美国人写了一个报告,我想写报告的这些人肯定也是看过好多文献,才能把这个事情总结出来,说不定有些信息也来自于中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文章。我们不是美国科学家个人预期发表文章,也得有一些组织和一些人做归列工作,我想美国国防部找的公司可能具有了这样的做法和能力,有这样的人组织这个事了。
这个事预测中国的转变,说在2010年中国的南方要变干了,北方要干湿了。这种情况,大致也就是我们说的70年代为一个周期,跟历史资料分析有这么一个转变。实际上我们看到的70年代末季风是减弱的。季风减弱的时候,长江就多水,北方就少降水。到90年代初发现季风进一步减弱,北方还干下去了,可是降水跑到华南去了,我们国家季风降水到了最南边缘。将来它是要往北推进的。往北推进也就是要转变了,这种转变具体的时间,哪一年很难说,大概是振荡的周期在这儿。它跟这次的事件不是一回事。刚才我说的是极端事件,跟他所说的气候态不是一回事。
主持人王莹:可是它已经报出这样的结果,这种干旱的天气可能会持续十年左右,似乎让人觉得是非常危言耸听,您觉得呢?
钱维宏:我们国家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中间有季风边缘地带,就是我们国家农牧交错地,什么时候是农,有独立降水,就是华北这些地区和西北地区,可以种庄稼。什么时候放牧?干旱的地方不要翻耕土地,翻耕土地反而加重了干旱化的发展,所以叫农牧交错代。这个地带的旱涝变化,跟季风区和季风降水时间不到,甚至十年不到。比如在20年代末,我们国家的黄河中上游就发生了严重的,快十年的干旱,蝗虫灾害,就导致了30多万人饥饿,1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在美国30年代有一个黑风暴,也是沙尘暴中西部地区,可以看到在那个时刻,可能不是一个地区,北方有很多地区都会发生异常的长时间灾害。这个事情很容易发生在我们国家北方地区。每年季风气流能到的,无非维持的时间长短而已,长就叫丰梅,短就叫空梅,北方可能十年都不到,降水都不会到那个位置。在南方来说,维持十年的情况,我的感觉还不是太多的。
这方面资料比较少,中国科学家对这方面加强研究,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至于美国已经提到这个事,他也没说根据什么,至少我们要做充足的准备研究,对这个事情要好好研究一下。
气象科学家承担预报压力和责任
主持人王莹:网友的担心也是有一定根据的。看到网上图片,著名旅游胜地黄果树瀑布,现在流水量只有四分之一,当地的居民饮水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反观北方居民,是不是应该切实做节水的行动呢?
钱维宏: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水资源在国际上比起来还是非常有限。
主持人王莹:人均占有量非常少。
钱维宏:所以从节水角度,每个人有这个意识。其他的意识也得要有,比如采取措施,刚才提到的如果我们能够把秋天的最后一场大降水把它保存,尽量把库存的水蓄得多一点,如果未来的干旱情况能预报一下,哪怕不预报,可能要尽量采用其他途径发电。比如太阳能,不用小水电来发电,这样来增加一些库存量,一旦发生了像这样的灾害,我们至少不至于干枯了。
主持人王莹:所以我觉得我们科学家身上责任和压力同样都很大。
钱维宏:是的。我当过很多年的预报员,有深刻的感触。虽然现在教书,也做研究,但是一旦我看到灾害发生,作为气象人来说,你觉得应该去看看,甚至在慰问或者捐款以外,可能更大的责任还是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这可能跟别人不一样。除了当时做一些什么,要去慰问表示以外,事后的工作,还有责任,应该做什么事,应该值得思考的。
主持人王莹:谢谢钱老师今天分析这么多干旱背后的原因。在这里特别提醒每一位网友,一定要注意节约自己身边每一滴水,从自身做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