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英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23 9:20:05
选择字号:
郭英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该何去何从
 
美国教育部长邓肯对美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批评像一面镜子,敦促我们去反思中国当下高等师范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出路。
 
在我看来,中国的师范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有两大特点。
 
一是多。如果仅从数量上来说,大概称得上世界之最。据目前不完全统计,仅带“师范”字样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应该接近甚至超过100所。这还不包括几乎所有综合型大学中都有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其实,这也不奇怪,甚至是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我国现有的一些大学,有不少都能追溯到曾经是“师范”、曾经具有“师范”性质或者以培养师资为目的。在20世纪的100年间,师范院校无疑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力量,也同样会是21世纪培养师资队伍的主体力量。
 
二是大而全。中国有超过40所的师范大学,虽然都坚持师范性和综合性相结合,但一般来说,其更像(也更愿意)是综合性大学。总的来看,在现代大学的概念中,类似单科的学科建制,一般不称为“大学”而称为“学院”或者“学校”,很少会出现“数学大学”、“物理学大学”等的名称。当然,在中国的语境下,我们不必去追究所谓“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体育大学”的称呼究竟是否科学,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当今中国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
 
如果把高等师范教育放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体系中审视,我们会发现,当下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本身存在着一些重大的问题或困境。
 
首先,中国的师范教育有着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包括高等师范院校(大学)、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等。如何摆正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教师教育办学形式之间的关系?之间如何衔接?如何互补?如何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的顶层作用?
 
其次,在越来越多的师范大学甚至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也都在朝着“综合型”大踏步前进的时候,高等师范院校究竟具有怎样的使命?又该如何定位?在维持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数量优势的基础上,如何保持师范院校的特色与学科优势?又如何更好地发挥师范院校的特色与优势?
 
再次,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的时候,“师范”院校与“非师范”应不应该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如果有,各自应该具有怎样的功能?如果有不同的功能,区别在哪里?“师范”院校与综合型大学中的“教育学院”在培养未来教师这一点上,应该具有怎样的关系?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如何为国家培养出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创新思想和能力、愿意并乐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合格的教师,仍是一个远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如果这道思考题无解,那么,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将永远无解。
 
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师范院校特别是师范大学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多的不是在培养师资,那么,在人才培养上该如何定位就是非常值得探讨和进一步研究的。现实的情况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除了多上了教学法、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相关的专业课以及有实习之外,与其他非师范类的学生并无更多的不同。即便是要从事教师职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与非师范的毕业生相比,似乎也并无太大的优势。
 
由此可能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面对并必须加以解决。比如:当下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中国社会对教师的数量要求与品质需求?他们能否适应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对于教师所提出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针对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的要求应该一样吗?等等。
 
应该说,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仰仗于能否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教师人才。换句话说,对于未来的教师培养,我们必须有一种危机意识,道理很简单——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中国未来的整个教育前景令人堪忧。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认真研究21世纪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该何去何从,恰逢其时。
 
《科学时报》 (2010-3-23 B3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