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渝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11 9:21:05
选择字号:
王渝生: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几天,科技界、教育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都在热议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李邦河院士提到钱学森院士生前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在《序言》中也明确指出了目前我国高素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现状。
 
《纲要》还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这就是说,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纲要》讲教育改革,置“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于其他各项改革之首。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这是新的提法。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包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人才评价制度三方面。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提出了树立人才培养的“五个观念”,即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而且要求“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这是具备了全面的观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三种特征”,即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校外、课外活动”,“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这些都颇有见地。
 
“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提出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强调“以业绩为重点”和“强化对实践能力的考查”。这些都是新的观念和举措。
 
总之,《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举学校、家庭和全社会之力,形成一个“立交桥”式涵盖全方位、全时段的整体系统工程。
 
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有多种渠道,但科学教育是最有效的主渠道。科学教育体系可划分为正规教育(学校系统教育)、非正规教育(组织化的校外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融于生活中的教育)三类。如果以学校为分界点,则又可分为学校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学校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主渠道,社会科学教育则与学校科学教育相辅相成,成为其必不可少的补充。
 
学校科学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主要是课内科学教育和课下科技活动。
 
社会科学教育由不同的部门、组织承担,包括科技团体、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人民团体等,形式上有科学实验室、科技俱乐部、少年宫、科技馆、科学中心等。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5日)》中指出:“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身为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的代表和委员们都认识到自己担负着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双重责任。
 
正如科技界、教育界的代表和委员们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形成人人关注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浓厚创新氛围,让全民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特别是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花大心血、下大气力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成就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科学时报》 (2010-3-11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