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9 10:57:40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大学捐赠何时方能常态化
 
2月28日,正值元宵佳节,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一笔总额高达3000万美元的巨额捐赠,约合人民币2亿多元。这是中国高校接受的最大单笔捐款之一。这笔捐款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校友、著名企业家段永平、刘昕夫妇。此次捐款中的1550万美元将用于设立等额配比基金,这是段永平借鉴国外大学基金运行经验,引入中国的一种新的慈善基金捐赠和管理机制。这也再次引发了国内媒体和公众对于社会捐赠的广泛关注。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由四个方面组成:政府;学生家长和学生;高校;社会捐赠,即来自个人和机构对高校的捐助。在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占到了高校预算的很大比例,常青藤院校更是高达25%~45%,哈佛大学每年35%的运行经费都来自旗下的捐赠基金,耶鲁大学的捐赠基金对该校年度预算的贡献率也高达44%。而我国大学社会捐赠规模不到美国的1%,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教育捐赠不但规模小、方式不规范,而且政策法规不配套、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捐赠行为都还是“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慈善行为,而不是一种常态化的社会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中美两国大学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有很大不同,但美国对于社会教育捐赠的运作思路和方法仍值得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创造适合社会捐赠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建立有效激励社会捐赠的制度体系是必由之路。只有完善相关税收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捐赠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开展大学社会捐赠的积极性,让社会教育捐赠常态化。(陆琦)
 
《科学时报》 (2010-3-9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