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涂凌波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2-1 10:47:32
选择字号:
中青报:寒假来临,高校成了部分学生的“宅”基地
 
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校历上,“1月11日”被印成了醒目的红字,这天是放寒假的日子。但半个月过去了,校园并没有冷清下来,宿舍区学生来来往往,吃饭时段的食堂窗口前,也是人头攒动。
 
这样的现象并非中青院独有,记者走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几所高校后发现,每所学校都有不少不愿按时离校的学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学生大部分既不是贫困生,也不是回程车票难买。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宁可在学校多待几天,而不愿早些回家团圆呢?
 
年级越高回家越晚
 
在北京上学的大三学生王琪,上个月收到一个老乡学妹的短信:“师姐,你什么时候回家啊?咱们一起买票吧。”王琪了解学妹动身的时间后委婉地拒绝了她,因为她还想在学校多待一段时间,做些自己的事情。
 
王琪记得自己刚上大学那会儿,也是一放假就归心似箭地往家里赶。离放假还有1个月,她就开始准备回家的行李,打听上哪儿能买到不同风味的土特产带给家里的长辈,提前跟家中的亲朋好友计划假期的安排。
 
随着年级增高,回家这个词对她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今年放寒假前,她就想好了考完试要做的事情:和同学一块儿逛街淘淘衣服、和男朋友去京郊某个向往已久的景点玩玩、把那些存在硬盘里的美剧恶补一下。而回家,似乎成了例行的公事,让她难以提起兴趣。
 
“前几天,我妈打电话时也说,怎么不早点买票,这么晚才回家呀,我就随便找了个理由。”王琪说,早早回家也没什么事可做,父母还爱对她管这管那的,她需要多一些自己的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大三学生王龙告诉记者,他们班上50个同学有11个人放假后还待在学校。而他大四师兄的班上,暂时留校不归的人占到一半左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基本上一放假就全都回家了。
 
“每到放假,就有一些同学来问,澡堂几点关门呀,水房还开不开呀。有的学生回家回得特晚,过年前几天才走呢。”中国人民大学宿舍楼的一位楼管员说,这些留守学生大多是高年级的,新生一般都一放假就回家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学老师周军认为,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走过“心理断乳期”,对家庭的依恋感较强,而高年级的学生,独立人格得到发展,对大学生活的环境也逐步熟悉,因此对家庭的依恋感会逐渐减少。
 
“宅”在家里比“宅”在学校更无聊
 
家住重庆农村的李华,在中国政法大学读大四。已经在北京待了4年的他,在参加完1月10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后,把回家的日期定在了2月9日。
 
“前段时间过得太累了,考研复习很耗费精力。”李华决定在辛苦了大半年后好好给自己放个假,而电脑成了他放假后的主要伴侣。他一口气在网上下载了16集韩剧《对不起,我爱你》,然后花了两天时间全部看完,这段时间,面包和方便面成了他的主食。
 
“宅”在学校,对于李华来说,是一种经济成本较低的放松和调整。家里没有电脑也不能上网,回去后反而要面对一大堆的不方便。
 
和生活娱乐上的不方便相比,父母外出打工不在家是让李华不急于回家更重要的原因。去年,李华很早就回家了,但在外打工的父母直到春节前的几天才到家,他一个人在家待着也没什么意思,每天除了睡觉、看电视,就是去网吧。
 
本来以为一年没见,会有很多话跟父母说,但真正见到父母后,李华却不知该跟父母聊些什么。“跟他们聊学习吧,他们也不懂,只有自己干自己的事了。”李华从初中就开始住校,回家的时间很少,加之李华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除了平时定期给父母打电话外,李华和父母的交流并不是很多。
 
同样读大四的左永刚,家住南方的一个县城。一个星期前,他给当公务员的父母打了个电话,告诉他们自己准备在二月初回家,父母并没有反对。“爸妈从小也不怎么管我,我作什么决定他们一般也不会反对。”小左说他回家早晚都是自己决定,尽管他也说父母很希望他能够早点回去。
 
在小左看来,“宅”在家里比“宅”在学校更加无聊。由于父母每天按时上下班,中小学同学也来往得比较少,一个人在家面对电脑和电视的生活让他觉得很空虚,而“待在学校虽然也没什么事干,但比家里还是相对要好些”。
 
中国调查网2009年12月一项名为“大学生与父母关系如何”的调查显示,有39%的大学生与父母不能互相倾诉心事,32.4%的大学生与父母不能换位思考。这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严重影响了家庭关系。
 
父母的期待让他们选择逃避
 
“不想回去,在家也不想去亲戚朋友家串门,他们一见你就是问工作、问考研的事!”天津工业大学大四学生张昊的话,说出了不少准毕业生的心声。
 
期末考试一结束,张昊就买好了火车票,但目的地并非是家乡,而是四川宜宾。他去宜宾的目的是去那儿的一家公司实习,而回家在他的计划里是二月初的事了。
 
张昊本来打算在天津找份工作。原本信心满满的他,投了几十份简历,却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备受打击的他对工作前景感到十分担忧。更让他郁闷的是,他的表哥去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去了机场工作,每个月挣四五千元。每次回家,亲戚朋友都会拿他俩做比较,这让他感觉压力特别大。
 
李华也有着类似的苦恼,他的父母总是说“你成绩很好,想考研就能考上”,“但是我跟他们说,来了北京大家都很强,跟以前的情况不一样了,他们不理解。”
 
中央财经大学专职辅导员李侃,最近也遇到了几个因为就业压力大不愿意回家的同学,她发现这些学生大多状态不太好,因此建议他们回家休整休整。“有的听取建议回家了,有的还是会留在学校”。
 
周军老师认为,那些“宅”在宿舍,不急于回家也不出去找工作的大四同学,可能是因为求职环节的不顺利带来了挫折感,或者是高压力情境中,有较为强烈的焦虑或恐慌情绪。他们选择暂时把自己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宿舍里,选择打游戏等可以暂时分散注意力的事情,来暂时性地保护自己,回避来自家庭的压力。他建议这部分学生要早点调整好状态,做好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如果能够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化家庭压力为家庭动力,从家庭成员中得到心理支持,对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是很有帮助的。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