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24 8:46:03
选择字号:
《科学》社论:培育优秀青年学者利在千秋


 
上图为国家利奥波第那科学院前院长沃尔克·莫伊伦(Volker ter Meulen ),下图为柏林-勃兰登堡科学和人文研究院院长甘特· 斯托克(Günter Stock )。
 
青年学者是今天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明天科学事业的领导人。然而,包括在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中,资深科学家们位高权重,得到了绝大部分科研资源和话语权,青年科学家的工作难以得到支持和认可,许多杰出的才能未被发挥便已消亡。
 
从气候、资源、环境,到公共健康和食品安全,今天的世界面临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挑战,需要科学家们尤其是青年科学家们跨越各种界限,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支持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是今天科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上周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德国两位学术界领袖:国家利奥波第那科学院前院长沃尔克·莫伊伦(Volker ter Meulen )和柏林-勃兰登堡科学和人文研究院院长甘特·斯托克(Günter Stock ),联合发表署名社论,呼吁支持、培育青年学者。
 
他们在文章中说,今年10月,德国庆祝国家重新统一20周年。在过去20年中,德国一直大力投资研究和开发,重建在科学中的领导地位。如今,德国已将2.7%的国民生产总值投资科学。
 
这一承诺导致德国研究机构、研究生项目和国际合作的增加。比如,政府的“精英计划”就是一例子,大学是德国科学体系的脊梁,该计划提出在未来5年中,向德国大学投资27亿欧元。然而在构建科学能力迎接全球挑战成为当务之急之时,经济的衰退却威胁着研究职业机会的下降。
 
“国家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和良好训练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德国是否做得足够好?足以支持其未来的科学领袖?”他们在文章中写道。
 
10年前,国家利奥波第那科学院和柏林-勃兰登堡科学和人文研究院意识到,培育青年科学家是重建一个强壮、竞争性科学环境的核心。于是它们创建了青年科学院(the Young Academy),旨在利用两个科学院的资源培育新思想研究领域,促进职业途径,在鼓励老科学院参与政事的同时,也努力让青年科学家们参与其中。
 
从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到寻找新能源和食物资源、促进健康,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学院鼓励并授权其成员参与到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将科学研究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积极对国家重大政策提供意见和建议。青年科学院的成员均是已完成博士学业的年轻科学家,他们在这个科研机构里可以独立地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
 
他们说:“过去10年中,德国青年科学院帮助青年科学家们跨越学科和地理障碍共同工作,青年科学院已将自己培育为科学界的一个有效声音。而且令人吃惊的是,在提倡科学方面,青年科学院有时比老科学院更效,这反映在几乎所有德国的大学都建立了青年教授席位。”
 
青年教授席位是一种替代传统教授资格考试的新形式和申请终身教授的新途径,青年教授席位的聘期为两个3年,其间考评一次,6年聘期结束后,“青年教授”可以申请终身教授职位。
 
如今,青年科学院已成为德国与其他学科机构联系的中心。青年科学院成员努力参与公共事务,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对话、鼓励科学家们积极与媒体和公众交流。与此同时,青年科学院成员们的活动日益国际化,刺激了其他国家也成立类似的青年科学院。
 
除了青年科学院和青年教授席位之外,德国还有多个支持科研后备军的项目。比如支持刚毕业博士生争取教授资格的埃米·诺特计划(Emmy Noehter-Programm),和主要资助已获得教授资格的杰出青年科学家的哈森贝格计划(Heisenberg-Programm)。
 
埃米·诺特计划资助科学人员到国外进行科学研究,培养自己的独立科研能力,回国后领导科研小组,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为通过教授资格考试创造条件。而通过哈森贝格计划,青年学者能获得组建科研小组的能力,并能安心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莫伊伦和斯托克指出,过去几年中,德国青年科学家申请欧洲研究理事会经费的成功率有实质性上升。这种正向发展趋势就归功于德国支持青年科学家们的多方面努力。但是,应该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衡量青年科学院的成功。
 
他们认为,成立青年科学院成立的初衷是“帮助青年科学家发展全面的科学视野、赋予这种视野以人性观点、提醒他们科学是一项思维自由组织的事业、鼓励他们在更大范围内将这种精神带入科学界”。
 
最后他们表示,青年科学院实际上已经全面实现了最初的目的,它帮助青年学者们成为政治、科学和公众对话中一种有效的声音;它提醒人们重视交叉科学并实施交叉研究,这是解决未来挑战需求所必须的;它营造了科学家之间合作的新文化。青年科学院的概念已传播到全世界,因为每个国家都必须支持和发展它们的青年科学家,提升他们在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竞争性和领袖能力。
 
《科学时报》 (2010-12-24 A4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