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丰捷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0-12-8 14:23:34
选择字号:
光明日报:大学何为 生产有用的机器抑或锻造和谐的人
 
★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
 
★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平行志愿强化了分数,是一分一分地在竞争,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开始在意“位子”,而不是教学质量。
 
★把所有大学放在一起排名是对高等教育不负责任的做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此举明显压低了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性学科,既不科学,也不公平。
 
15年前,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摆脱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培养过分专业化,过于窄化的束缚,教育部先后推出了系列举措,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
 
15年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新的时代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标如何实现?努力从何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我们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将会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
 
“象牙塔”:精神实质还有多少?
 
时代总是向我们提出新问题、新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但是,市场经济也是把双刃剑,在有效配置资源、激发人们锐意进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大学深深陷入了适应论、生存论和工具论的论调之中:学生读书求学似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教师则往往忙于跑课题、抓项目、拿经费。
 
喧嚣与浮躁充斥,校园不再宁静。难道,读书求学只是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向上流动的垫脚石?
 
纪宝成:我们常用“象牙塔”来比喻大学,就是提醒世人,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崇高学术殿堂。在象牙塔里,师生们以追求真理、探求学问为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提高知识和精神修养,以达到“人性的升华”。
 
当然,作为愈来愈走向社会中心的机构,大学当然不只是象牙塔;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走出象牙塔”的口号声中,实用主义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精神的光芒。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一所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确实应该严肃反思我们今天的大学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象牙塔的精神实质。我们在鼓励学生“脚踏实地”的同时,有没有提醒他们“仰望星空”?
 
高校:岂能沦为职业养成所?
 
以育人为己任的大学,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然而,现代大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科制度由于重视适应知识高度分化的要求,往往既有可能忽视对学生进行价值理性的教育,也容易忽视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适应,它使专业产生凝聚力的同时,也使本学科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脱离,不仅重理轻文,不仅将本来相互联系的知识割裂为狭窄的知识领域,而且使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狭窄的职业训练。
 
“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吗?
 
纪宝成:在专业与功利的影响下,大学事实上存在着逐步变成职业养成所的倾向,人文与科学的基础教育沦为了专业教育或职业养成的装饰。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的精神格局。素质是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因此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必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应该说,某一科学或知识领域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掌握,但人文素养却应该是每个受教育的人都不可缺少的。很多大师级的科学家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但同时也有很高的人文素养,比如钱学森先生。他曾专门指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我们要善于发挥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比如,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那么通过历史教育,通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中华文化自然而然产生出自豪感,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对生活的热爱,那么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他们懂得美、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心灵,往往会润物细无声。
 
当然,在注重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尤其是对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类的学生而言。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如果不能够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前沿有个基本了解,对现代科技的一些基本原理缺乏理解,就很难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特征,站在时代的潮头。特别是科学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大量应用,使得科学知识已经成为一个大学生完整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而科学精神也成为一个现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精神气质。
 
要避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专业教育过窄、功利主义过强,人文精神过弱的问题,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就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哈佛大学,就非常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研究与教育,“哈佛大学并没有工学院,它站在世界大学之巅是以强大的理论学科立足的。”它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红皮书就开始对整个美国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中,要尤其重视引导学生读经典、元典,培养他们理解经典元典的能力,加强他们与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直接沟通和对话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基本社会技能训练,加强他们批判性思维、建设性思维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人生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我国古代重视对人才进行终身的“修齐治平”的教育与培养,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老师:你为素质教育准备了什么?
 
纵观百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不少崇尚学术、学贯中西、多才多艺而又关爱学生的学术大师被他们的学生口口相颂,而学生受益最深的往往不是他们的某门授课,而是他们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
 
理想的素质教育环境离不开底蕴丰厚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和谐的人,今天,我们的高校教师还欠缺什么?
 
纪宝成: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人格魅力、学术魅力的高素质教师。这当然就意味着教师的人文素养要高。在这个方面,应该说当前中国的大学有些先天不足。
 
由于历史的局限,我们现在的教师大多是在缺失素质教育的专业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自己所受的素质教育可能就相当有限,知识结构并不理想。有些教师在某些专业领域的成就很高,但对人类文明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缺乏,阻碍了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在一些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改革,所应当开设的反映人类文明经典的一些基本课程就因为师资跟不上而遇到了困难。
 
素质教育往往也应当融会贯通在许多专业基础课甚至专业课中,例如一门法律基础课程,如果缺乏哲学的、经济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背景,可能就开不出高水平。而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在与学生的接触上,理想的素质教育环境要求拥有“人师”和“经师”相统一的教师。如果老师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行为师范,是不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的;如果一位老师除了本专业,对文学、历史毫无兴趣,对绘画、音乐一窍不通,也就很难把优雅的精神气质传递给学生。很不幸,这样的一些情况现在也不只是个别现象。
 
所以,要抓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就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兼备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大力减少发生“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和“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素质教育也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应该说,校园环境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限于课堂当中,也常常寓于课外活动和校园生活当中。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师生关系、蓬勃的校园生活、优雅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情怀。
 
在当前时代,素质教育尤其应当落实于“宁静的校园”,宁静的校园是教师潜心治学和学生认真读书的前提,甚至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尽管校园也是社会的一个部分,但我们今天的大学管理者,尤其要努力摒弃市场经济和知识商品化带来的浮躁与纷杂,自觉守护大学的精神。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