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健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6 9:09:57
选择字号:
中国科协学术沙龙探讨交通方式创新
 
今年9月17日让很多北京市民记忆犹新,交通拥堵致使道路全面“飘红”。几天之后的中秋节前,再次出现了大规模拥堵,以至于很多人惊呼,北京的交通彻底瘫痪了。
 
不久前举行的中国科协第46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来自交通规划、管理以及交通工具创新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发展与交通方式创新”主题为城市交通问题“疏堵”。
 
“尽管过去30年我们为城市交通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依然没有赶上不受控制的汽车增长,交通问题急剧恶化,已到了非常危险的临界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严扬说。
 
过去,北京的交通是高峰期拥堵、中心区拥堵;而现在,不管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都拥堵。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说:“以北京为代表,我国城市进入了交通拥堵新阶段。”
 
交通拥堵的宏观原因,是因为交通供求关系的不平衡,需求大于供给造成的。在陆化普看来,堵车的主要原因是机动车的迅速增长和道路交通量的急剧增长。而人们交通行为的不规范,也导致了道路网通行能力的低下。
 
陆化普用一组数字表明我国的公交系统和公交分担率过低:北京公交分担率为38.9%,小汽车分担率是33%。交通非常畅通的新加坡公交分担率占75%;我国香港的公交分担率则为89%;日本10个人中有9个人乘坐轨道交通,其公交分担率达到了91%。
 
“如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规划层面,大家都在说,不同的研讨会也在说。1986年,我们在广东召开全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讨会;至今,20多年过去了,大家还在谈这个话题,我们还在延续着国外经历过的痛苦过程,应对交通拥堵的话题依然还在讨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军利说,“我认为,必须更多考虑人的因素。”
 
“当你开私家车时,有没有考虑到行人、非机动车因素;当你站在路口,有没有考虑让机动车通畅地过去;当你骑自行车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行人的因素。”王军利说,“在强调设施、强调管理的同时,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大家忽略了,就是人的要素,每个人都是交通的参与者。”
 
北京公共交通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林正认为:“我们现在就是被动地适应机动车的发展,这恐怕不是以人为本的。我们要知道真正的交通是为谁服务的。”
 
陆化普表示,说到城市发展与交通方式创新,就包括创新交通工具本身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模式。比如说国外出现的租赁自行车系统,这在法国很普遍,尤其是巴黎,有非常强大的自行车租赁系统,超过1000个服务点。我国武汉现在可以刷卡使用自行车,30分钟以内不收费,30分钟以上适当收费,鼓励大家使用自行车。“我们要创新交通服务,还要改变人们的交通行为”。
 
陆化普用简单的四句话为城市拥堵开出了“药方”:第一,土地使用与交通的整合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第一要素;第二,公交主导是绿色交通的核心内容;第三,公交+步行+自行车,这样的交通模式应成为我国城市的主导模式;第四,实现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系统的互动反馈。
 
《科学时报》 (2010-12-6 A2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