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玉成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0-12-3 11:39:18
选择字号:
评论:大学自主招生试点,为何就好“奢侈”这口
 
以北大、清华两校为代表的“北约”、“华约”招考联盟出现之后,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又组成了第三个大学自主招生的“同盟”。这么多大学,如今怎么突然都喜欢集团化招生了?而且据媒体报道称,一位已入盟大学的招生办主任爆料说:“‘北约’、‘华约’我们都不赞成。我们是被形势逼的。”
 
高校招生组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实在让人震惊。毕竟,这些忙于结盟的学校,大多是“985”的诸侯豪强,都是各地考生的“第一志愿”、中学校长眼中的圣地。如今连他们都说自己被形势所逼,招不到好生源,那其他“211”、市属高校、民办高职岂不是根本没法活了?
 
大学自主招生推行已有多年,参加的大学都是以北大为代表的几十所“985”名校,入围的学生都是全国几十所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可以说,自主招生已经彻彻底底搞成了一小群精英学校与精英学生耗费巨资玩的奢侈品。个性化、特长、全面素质等等被贴上了高贵的标签,与一般高校、普通学生基本无缘。
 
不可否认,学校有水平高下,办学目标各不相同,由此也带来了学校声誉和教育质量的区别。名校想最大可能地吸引优秀学生,无可厚非,但究竟何谓优秀,其定义应该是多元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不都能从高考中反映出来,甚至有些素质与高考完全无关,故自主招生本来应该通过试点改革,选拔不同种类的“优秀”学生。
 
目前,自主招生主要有两类,2003年教育部批准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俗称“5%自主招生”)和2006年由复旦和上海交大首推的“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但非常遗憾的是,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基本思路还是沿着高考思维在走——出发点仍然是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地“预定”高分考生。这里的问题是:难道只有精英学生才需要创造性?只有高分考生才有资格追求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只有北大、清华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个性化、特长、全面素质其实是新时代对每一个人的培养需求。相比北大、清华,普通的大学和考生其实更需要高考改革和自主招生。
 
北大、清华等名校,有着最多的教育经费,占据着最广的资源、最好的师资,在现行制度之下,他们必然垄断了最优秀的考生。普通高校想要有所作为,更需要在高考之外按自身学校特色和培养理念选拔人才。举个极端的例子,北大的学生再优秀,唱歌也不会比音乐学院的学生好听,画画也不会比美院的同学强。高考的规则注定了最高分的考生选择最高分的学校,如果以分数为标准,那么每次高考之后,成功的学校只会有一所。拼分数,那永远是北大、清华的强项。但社会是多元的,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的,而每个人实现自己价值,同样应该有多元选择。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说,“自主招生”设计的初衷是在普通高考之外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和渠道。但笔者的疑问是,为什么“新途径”就偏偏要从北大开始?凭借常识,我们可以发现:往往最需要政策鼓励的行业,面临的恰恰是各种禁区和垄断。比如,民营企业贷不到钱,国企借来的钱没地方花。高考改革当然需要谨慎,普通高校素质固然良莠不齐,但笔者并不认为普通高校的改革风险会比北大、清华更大。多元化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必须,对资源处于弱势的一般高校,显得更为迫切,而这个道理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也是一样的。
 
眼下,大学的自主招生,不管具体运作模式如何,都必须防止凭借改革的名义谋取部门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将改革异化和架空。对自主招生最可怕的伤害,不是名校之间的恶性竞争,而是将高考招生部门利益化,从而将最广大的高校和考生排除出改革之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