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神州学人 发布时间:2010-11-22 17:01:35
选择字号:
海归院士付贤智:科研最怕浮躁和急功近利
 
在福州大学(以下简称福大)校园内坐落着一栋面积3500平方米的光催化研究开发楼,开发楼不远处,还有一栋面积1500平方米的光催化工程化中试研究楼,它们共同形成了我国光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研究中心。
 
这里的学科带头人就是福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付贤智
 
付贤智领导的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光催化领域创新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的重要平台,拥有一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团队,可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却保持一贯的低调和谨慎,“成就都是一步步干出来的”他常常这样说。“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最怕的就是浮躁和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把我们国家的科研实力提上去。” 
 
学成回国办个实验室
 
1997年,付贤智决定舍弃美国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先进的科研设备回国。当时他所在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了挽留他,许诺以“杰出科学家”的身份为他全家办绿卡,但付贤智拒绝了。对于这段经历,付贤智说:“我是‘50后’,我插过队,能上大学不容易,我的经历决定了我要回国。”他说,出国就是为了看看国外的教授怎么做科研,打算掌握了他们先进的科研方法,再报效祖国。当时他把儿子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课本都带到美国,让妻子教。为的是有朝一日他们回国,孩子的功课能跟国内衔接上。他的妻子杨青说:“贤智是个民族感情特重的人,在国外学习期间,他总念叨着,学成后要回国办个实验室。”
 
1997年5月,经过10多个小时的飞行后,付贤智走下飞机见到的第一个人是从福州专程赶过来的福大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可镁教授。握住魏院士温暖的双手,付贤智一下子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对于福大,付贤智有自己的认识。福大虽然是地方院校,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所在,它以工为主,应用见长,与经济建设联系密切。而且付贤智觉得自己是喝着闽江水长大的,八闽的山山水水凝聚着他太多无以言表的情怀。妻子杨青虽为地道的北京人,多年来一路相伴走来,从同学、同事到妻子,杨青比谁都明白丈夫的志向。就这样,付贤智携妻带子来到福大,在这里开始了他人生的新征程。
 
回国之初,不等福大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楼建设完工,魏可镁院士先为付贤智挤出了20多平米的实验室。付贤智带上刚毕业的硕士生丁正新、本科生郑华荣、林华香和环保设计院调来的邵宇等4个年轻人,还有同为科研人员的妻子杨青,开始了一段并不轻松的创业之路。
 
说干就干,不等科研经费到位,付贤智就带领着这几个人一边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始研发新型高效光催化剂的实验,一边想方设法以光催化技术的开发应用为突破口、争取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项和科研基金,一边积极从国内外物色志同道合的科技英才加盟他的科研团队。
 
邀请付贤智回来的魏可镁院士,作为当时福大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更作为一名同样热衷科研的人,对付贤智来说,是长者更是同事。近30年来魏可镁院士致力于化肥催化剂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福大这样一所省属“211”院校,建立起了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研制开发成功5种催化剂,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付贤智认为,这些前辈的经历,能够继承的除了科研成果及设备条件,留给他更多的是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鼓舞,这比什么都重要。魏可镁院士不仅鼓励和支持付贤智组建国内第一家光催化研究所,在光催化新学科领域开展研究工作,而且在新落成的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楼内为付贤智提供了一整层楼,作为光催化研究所的科研场所。
 
从此,对付贤智领导的团队来说,光催化所就是大家的家,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之分,有难题一起做,有问题一起克服。做实验,下车间,付贤智带着大家,一夜一夜地熬,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项目虽有大小之分,却没有主次之别,只要是工作上的事情,都认真对待。以致现在身边的同事说起老付,第一句话就是“他呀,认真,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
 
福大长期以来,一直将人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从付贤智回国至今,前后几届校领导班子都对付贤智关怀备至,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除了人才资源,在科研的环境建设上,福大还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并将学校逸夫楼科教馆全部用于建设福建省光催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光催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使付贤智领导的光催化研究团队拥有了一座3500平方米的研究开发楼,具有价值近2200万元的先进专用仪器设备,一座1500平方米的工程化中试研究楼,内有两条复合光催化剂中试生产线、一条光催化膜材料中试装置和一整套光催化空气净化器评价装置,建成了光催化剂制备实验室、分析与性能测试实验室、光催化技术与产品设计开发实验室、工程化研究实验室和中试生产车间。
 
在原国家计委、福建省和福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付贤智回国不到1年,便争取到国家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光催化功能材料及系列产品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研究。这个科研经费达3060万元的项目是当时我国光催化领域和福建省高校最大的科研攻关项目,内容涵盖了光催化技术在环保、新功能材料、太阳能应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对光催化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形成意义重大。
 
研究所先后引进了中科院从事无机材料研究的刘平博士、留学法国从事分子筛研究的王绪绪博士、有科技开发及管理经验的张星和陈旬、从事半导体纳米材料研究的李旦振副教授、在香港从事光催化研究的吴棱博士、留学美国从事材料合成研究的李朝晖博士等一批骨干人员,加入到福大光催化研究团队。
 
铸就科研高地
 
光催化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于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付贤智说,“光催化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和洁净氢能源生产的高新技术。光催化技术集中了催化化学、光电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半导体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科研成就,使环保技术与可再生洁净能源技术自然结合与扩展,成为具有强烈应用背景的新兴交叉学科。因而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研究力量从事光催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面对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光催化技术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并已初步形成一个新的高技术产业,而我国在这一领域才刚刚起步,产业化几乎还是空白的局面。从留学美国期间研制的第一台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开始,付贤智就立志做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光催化产品。
 
付贤智说:“人们对室外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已有深刻认识,而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状况不甚了解,以为室内空气比室外空气好,而实际上我国因空气污染导致人体疾病的医疗费用估算为171亿元,而城市的大多数居民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治理室内空气污染是一件关系国民健康的大事,而光催化技术就是着力解决此问题的。”让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光催化剂上,使受污染的水和空气中有毒有害的甲醛、苯等有机物迅速氧化分解为无毒无味的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从而达到彻底清除污染的目的。
 
为了尽快在光催化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迅速占领这一新兴学科的前沿阵地,取得发展这一高新科技产业的主动权,付贤智以敏锐的洞察力,紧跟学科前沿,确定光催化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化实施的主攻方向,又制定了在应用领域首先取得突破的多套攻关方案和实验方法,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以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回国十几年来,付贤智领导的光催化研究所针对光催化科学和应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将光催化技术应用成功地拓展到环保、建材、电力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一批与企业合作的应用研究项目,解决了制约光催化技术产业化实施的重大科技难题,成功地研制出固体超强酸高效光催化剂、多功能光催化空气净化器、自洁灭菌陶瓷、自洁抗雾玻璃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光催化系列产品,并逐渐实现了产业化,被原国家计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获发明专利授权21项,发表论文210多篇,为我国光催化科学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科技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学术、技术和管理的新秀,形成了一支拥有4位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9位博导为学术骨干优秀科研团队,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福大光催化研究所经省工程中心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发展成为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研究中心,无论是从科研队伍、科研设备,还是从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化研究水平来看,都已成为我国目前光催化领域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除了科研,付贤智最重要的角色当属为人师了。他一直告诫自己的学生,治学一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要有善于创新的意识;三是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四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品德。回国以来,他已培养60多名硕士和博士。
 
成就,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对于成就,付贤智总是保持一贯的低调作风,他说:“成功的关键还是因为大家的支持和我们自身的良好工作基础。”在这支70余人的队伍中,有作为学术和工程技术指导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等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组成的科技骨干,还有一群年轻的博士、硕士。“团队”“责任”几乎是光催化所每一位老师都会提及的词。副所长王绪绪说:“拧成合力,才能办大事。”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个性,却有着同样的追求:“做科研,搞学术”。如何把这些富有才华而有个性的人团结以来,付贤智了解大家的心思:“关键是要委以重任,让每一个人能独立地开展研究工作。做科研的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就高兴。”而对于每一位新引进的老师,付贤智都要与之亲自交谈,而谈话的内容,首先就是团队精神。付贤智总是说:“工作不是靠一个人,科研工作尤其如此。不团结,就没有共同的目标,就很难把力量集中在一起,就很难有大的成就。不要考虑个人的荣誉地位,只要做出成绩,团队上去了个人也就上去了。”谈起自己的团队,付贤智语气中充满骄傲和期待。
 
所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节假日的概念,骨干老师们的勤奋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晚上、周末、假期,甚至春节的时候,实验室里总是有忙碌的身影。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关键时刻,这个团队显示出了威力与作用。抗击“非典”时期,在接到国家防治“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调拨光催化抗菌口罩的任务时,尽管时间紧,任务重,研究所还是无条件地接受了任务。付贤智带领着大家不分昼夜,筛选各种方案,反复试验,研制具有抗菌和阻隔飞沫等功能的光催化抗菌口罩,3天之内,实验室精心制作了5000余个光催化抗菌口罩,按时完成了任务。
 
如今的光催化所已经从那个简陋的实验室走出来了,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阔步向前,只是面对这些,付贤智却喜欢谈差距,鼓励大家精益求精,争取走入国际领先水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