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1-18 10:06:53
选择字号:
《我们的父亲朱光亚》:一份来自父亲爱的礼物

 
《我们的父亲朱光亚》,顾小英、朱明远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定价:40.00元
 
今年12月25日是朱光亚先生86周岁生日,在《我们的父亲朱光亚》的作者顾小英、朱明远看来,他们之所以用自己的笔去跟随父亲的足迹,记下父亲在他们心中的一切,因为这是来自一颗纯洁无私的高尚心灵的心语,“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来自父辈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心理馈赠,它胜过世间一切有价的财富,它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62届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人民出版社展台上有一本书吸引了读者的关注和海外人士的好评。这本书没有过度精美的装帧,朴素而大方的风格,一如书的内容,平实、亲切,却饱含真挚的感情、深邃的思想。这本书书名《我们的父亲朱光亚》,作者是著名科学家朱光亚的儿媳、儿子顾小英、朱明远。
 
朱光亚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作为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主要科学技术负责人之一,他与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负责并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为原子弹、氢弹的技术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多次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重大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从一封公开信开始
 
也许是因为他从事的工作的保密性质,也许是因为他本人低调不事张扬的性格,大家对这位著名科学家知之甚少,而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的图书更是少之又少。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乔还田介绍说:“《我们的父亲朱光亚》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朱老人生历程的力作。”
 
事实上,这本书也是顾小英、朱明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朱光亚先生85华诞时,献给祖国、送给父亲的礼物。
 
与一般的人物传记类作品不太一样,《我们的父亲朱光亚》并没有以朱光亚先生的童年开篇,而是从一封公开信开始的。1950年元旦前夕,在美国留学的朱光亚牵头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的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信中这些感人肺腑的话,至今读来仍有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感召力。这封信在当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它像一个号召令,在此后有更多海外学子在这封信的感召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
 
这爱国的激情在字里行间浸透,在段落中挥洒,令人百感交集。这封信不仅是年轻时朱光亚的一份精神写照,更是支持他一生的赤子情怀,把此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
 
18年的梦想终于实现
 
“许多年以来,父亲以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缄口不谈他所从事的工作,加之他本人的低调以及沉默寡言的个性,使人们对他知之甚少。我们借助这部书稿构筑的文字平台,随着‘两弹一星’的轨迹,将我们的父亲、一位爱国科学家的其人其事真实写出。”顾小英道出了他们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西部的戈壁滩上升起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试验成功。看着升腾的蘑菇云,一向刚强内敛的朱光亚,不禁潸然泪下。因为18年前,在美国开始寻找的梦,终于在这一天实现了。
 
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也想在中国制造原子弹,他请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次长的国际著名弹道学家俞大维想办法。在蒋的支持下,俞大维找到物理学家吴大猷、化学家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并由他们各选两位杰出的年轻学者,与他们一起赴美考察、学习原子弹的相关技术。吴大猷选了朱光亚和李政道。
 
1946年8月,朱光亚与李政道、唐敖庆等人一起赴美。这一行人怀揣着“原子弹”梦想从旧金山上岸后,却迎来了当头一棒,此时美国政府规定:凡是与原子弹有关的科研机构,包括工厂,外国人均不得进入。残酷的现实再一次让朱光亚认识到,美国决不会帮助中国人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中国人,一定要发展自己。1946年9月,他选择进入了吴大猷的母校密执安大学学习,并选择了核物理专业。
 
也正是这一段特殊的留学经历,为朱光亚日后回国研制那使世界为之震惊的东方巨响——中国的原子弹奠定了基础。
 
他是中国的奥本海默
 
在中国数十年的国防科技发展的辉煌历史中,特别是早些年,朱光亚除了他的名字以外,其他的都不见经传,即使是在“两弹一星”元勋的行列中,他也是被解密最晚的。加之他为人低调,更使他一直远离媒体,闭口或很少谈及自己,以至于成为谢绝采访的所谓“神秘人物”。
 
而在中国早期核武器研制的舞台上,朱光亚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了什么作用呢?曾经担任过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胡思得院士说:“在高层决策领导岗位,从技术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他起着诸葛亮式的重要作用。”核武器理论研究所原科技委主任郑绍唐研究员说:“如果把理论部主任邓稼先比作‘中国的汉斯·贝特’,那么,当时作为主管科研工作的领导,朱光亚可以被称为‘中国的奥本海默’。”然而朱光亚在谈起自己这一时期的工作时,却将自己比作一个瓶子口,上面的方针和下面的意见都要经过他这个“瓶子口”来承上启下。
 
朱光亚是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是为新中国发展壮大作出不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代表。而改革开放以来,他多次组织领导了我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撰写这部书稿时,顾小英和朱明远在翻阅和他们父亲有关的国防科技史料、文献,甚至是他自己撰写的文章时,总是能读到一大串名字和他淡泊名利的一贯主张:“事情是大家做的,我个人只是他们中的一员;或者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大家的智慧等等。”这常常使顾小英觉得素材匮乏,无从下手;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很能理解,因为这样才是他们父亲真正的人品写照,“宁静而致远,这就是父亲这位‘两弹元勋’的人生境界,他正是以这样的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成就了科技强国的伟业。他与老一代科学家们,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研制出的‘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的民族树立了丰碑,让中国人在世界挺直了脊梁,也奠定了我国作为大国的国际地位”。
 
家人眼中的科学家
 
因为是家人来写的纪实作品,《我们的父亲朱光亚》十分难得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亲切的角度来了解这位科学家。书中有一篇“生活篇”展现了孩子眼中的父亲,这位沉默寡言的科学家在家庭里对家人也是有种润物细无声的关爱。
 
在没有空调的年月,电风扇也不普及的时候,夏天全家人吃饭,围坐一桌,只要朱光亚在家,他都会亲自为大家摆好家中的台式电风扇。当电风扇转起来的时,他还要观察一下它摆头时是否能吹到大家,因为这样全桌人才会都感受到清凉。要是电风扇只往一个方向吹,他就会放下碗筷去调整角度,而且是不厌其烦。而亲情,也许就是体现在这些琐碎而具体的小事情中。
 
“这就是父亲,多年来,一直是习惯于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思考,默默地奉献,默默地以行动来影响与感召他周围的人。他以思想的深邃与智慧、做事的求真与务实、胸怀的博大与仁厚、待人的真诚与坦然、去对待他的事业和善待他周围的人。”顾小英说。
 
其实,沉默寡言的朱光亚,也有幽默的一面。有一次,在核武器研究院开会,当会议中间短暂休会时,他抽空点燃一根烟,并吐出一连串又圆又大的烟圈,令在一旁看到此景的青年技术人员十分好奇,朱光亚幽默地告诉他,能吐出如此“高难度”的烟圈,这要归功于板门店谈判。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朱光亚在举世闻名的板门店停战谈判上担任代表团的外文秘书和高级译员。由于谈判陷入了僵持阶段,久而久之,双方都练出了耐性和坐功,甚至需要忍受较长时间的沉默。这里有一个插曲,就是由于双方在保持沉默时都是一言不发,中方人员看着美国人一支接着一支地吸香烟、一口接着一口地吐烟圈,于是也相互递烟。朱光亚就是在这个时候学会了抽烟和吐烟圈。后来回国后,他一直保留了抽烟的习惯。当然,这个抽烟的习惯,在他的晚年,成为了给他带来肺疾的根本原因。
 
今年12月25日是朱光亚先生86周岁生日,《我们的父亲朱光亚》也即将再版重印。在顾小英、朱明远看来,他们之所以用自己的笔去跟随父亲的足迹,记下父亲在他们心中的一切,因为这是来自一颗纯洁无私的高尚心灵的心语,“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来自父辈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心理馈赠,它胜过世间一切有价的财富,它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我们的父亲朱光亚》是一部纪实作品,但顾小英更愿意把她看成是一份爱的礼物,“父亲无时无刻不在以纯洁而高尚的道德情操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提升着我们的人生境界,这也是父亲用他一生不断默默地为我们送出的礼物。现在,我们把这份珍藏着的礼物,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你们有用,也期盼能给你们以滋养,因为这是一份爱的礼物”。
 
《科学时报》 (2010-11-18 B1 读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