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建淼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0-11-12 23:58:54
选择字号:
培养创新人才:应该从基础抓起
胡建淼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

 
大会主席,各位专家,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尤其是能够在这个论坛上有一次发言的机会。我和我校的一位老师共同写了一篇文章,提交给大会。我今天想讲三个关键词,以及这三个关健词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创新、交叉、基础。
 
因为临时想这么讲,所以没有做PPT,也许不做PPT会有一种好处,就是所有的听众会更加关注演讲者,而不是去关注演讲以外的墙上的投影。我先讲讲创新。
 
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同样也是任何一个单位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我们党和国家早就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这样一个思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建设创新型学校,如何用创新型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等等一系列创新型的主题就提出来了。包括今天这次会议的主题也是创新,尤其要解决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但我觉得我们要讨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标准问题,什么才算是一个创新型的人才,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他才算是创新型人才,如果这个标准不清楚,我们所探讨的任何方法都是模糊的,因为你目标不清晰不知道把他培养成什么样才是创新型人才,所以由此我们又要回过来探讨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我注意到上午香港城市大学的原校长张信刚教授,他对创新下了一个定义,这是我难得看到的一个定义。他说创新是发现自然和社会现象,并且认识其重要性,这个就叫创新。由此来推论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呢?就是说他能够发现自然和社会现象,并且能够认识到这个重要性的就是创新型人才。我认为这个定义是有启发的,当然还是可以进一步探讨完善的。
 
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同我们大学里面的高分生、优秀生不是一个概念,不要说这个学生是优秀的就是创新人才,不优秀就不是创新人才,因为我认为优秀是一个综合的标准,创新人才可能是优秀的,但优秀的未必是创新的,因为优秀有方方面面的要素。
 
另外,创新者不一定是高分者,我们可不可以把一个大学、一个年级里面的学生按照以前评奖学金一样分类,他是前30%,他是后30%,他是中间的40%,然后说前30%高分者就是创新型人才,我认为这个也不对。所以创新型人才,这个学生也不等于说是高分者。另外,创新也好,创新型人才也好,也不等于说只要新的就是好的,只要标新立异就是创新者,也不对。
 
我注意到今天上午有一个学生在问李政道先生的时候,李政道先生最后答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哲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他说新的不一定是好的,好的也不一定是新的,这句话有道理。我们所谓创新不仅要创新,更重要的这个新必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新。不能说新的就全是对的,要看这个新是不是比创新前的旧要好,我们创新要朝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方向创新,而不是标新立异,这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义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另外我认为,创新更重要的是指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指结果,所以我们不是去比较学生之间这个人学科掌握得更多,这个人知识掌握的比你更快,他是创新性,你就不是创新性,你学到初中的时候他已经学到高中了,你学到高中的时候他已经学到大学了,他就是创新性,不是的。
 
这是我关于创新的几点看法,正因为这个谈法的讨论,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评价创新的时候,在探讨创新型人才的时候,一定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以为高分学生就是创新型人才,不要以为新的就是好的,不要以为知识量大他就是创新型。
 
讲到创新,接着第二我要讲交叉,因为中国随着创新这个主题提出以后,接下来就提出一个交叉性人才、交叉性学科、交叉性平台,“交叉”这两个字又成为中国的一个主题,特别是中国高校建设的一个主题。教育部所启动的全国人文社科基地的评选,大量的钱投向交叉性学科,我们各个高校为了获得国家的项目,或者为了挣到更多的钱,也把不同的学科之间、不同的人之间,任意的进行绑架、拼盘,向上去争这个项目,说的难听点,去骗一个项目。这个时候一个新的概念就出来了,叫做交叉,交叉成了一个时髦的主题,而且我们也把交叉跟创新简单的连接起来,认为你只要是交叉型的,学科交叉的就是创新型的,这又是一个误区。我认为交叉是我们谈到创新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全部。所以不能简单的以学科有没有价差来评价,来作为你是不是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标准。
 
但是说到交叉的时候,我现在要说明一个情况,要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这里还要补充一点,现在由于中国把创新和交叉不当的连接起来,所以我们的重视程度、我们的投入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但是我想说,交叉不完全等同于创新,这是第二个关键词。接着我又要引出一个概念,当我们在高校里面设立交叉基地、交叉项目,要培养交叉人才的时候,又引出另外一个逻辑关系,对一个学生的培养我们到底应当给他重基础还是重交叉。虽然我们在理论上可以说基础跟交叉不矛盾,我们既要基础又要交叉,我们今天有很多哲学教授在参加,哲学上做一个辩证法,这个辩证法往往把两者之间说极右、极右,但是现在极右是不够的,最关键是,你的主要矛盾占哪一个,什么时候要在广泛的意见上提出,什么时候更要注重民主,这个促进那个,那个促进这个,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讲,你没有讲出主要矛盾。所以我们这个基础跟创新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讲可以说既这样又那样,不矛盾,实际上是矛盾的,因为一个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的投入也是有限的,我们到底把百分之多少投入到基础上去,还是把百分之多少投入到创新上去,你要知道我们到底是基础不够还是交叉不够。
 
当我们分析这个的时候我想说,我们中国虽然现在创新也不够,交叉也不够,但我要提醒大家,我们现在更不够的是基础不够。我认为,交叉、创新要用你本身学科基础为前提,当你本身知识还没掌握的时候,你要去交叉是不可能成功的,就像学生去学第二学位一样,大学里面放开了,你都可以去学,你第一个学位都没有掌握,你去学第二、第三,无从学起,你有本事第一掌握了,学第二、第三才有可能。我们现在举个例子,世界上的大家,爱因斯坦都说他是交叉型的、创新型的,你们知道他们的基础有多厚,谁比得上他们的基础,都需要很厚的基础以后才谈得上交叉。
 
现在整个教学,我们的大学生,甚至我们现在的教授,包括我在内,我们同60年代、50年代大学生比较,可以说我们的基础比他们薄弱。我教的博士生,有的博士生甚至连有的符号都还没掌握,有的博士生连常识性的东西都没有掌握,甚至有些机关里面的文件还发生错误,基础不够。
 
我以前基础也没学好,有一个始终搞不清楚,问了很多人没有解决,就是一个“和”同“与”的关系,“我和你”、“我与你,这个“和”同“与”好像同一个意思,有没有区别?问了很多老师说,没有区别。我们今天在北京师范大学开会,北京师范大学是有雄厚的文科基础的,你们是不是了解。我前天碰到一个高手,他是搞中文出身的,他跟我讲了我才算真正掌握了“和”同“与”的区别,他说“和”同“与”是有区别的,虽然都用这两个,但是是有区别的,“和”是同向的,“与”是对列的。光明、黑暗,是“光明与黑暗”,不能说“光明和黑暗”。“他获得的奖学金和什么样的奖励金”,看这个用“和”了,都是奖励方面的。同样是“你我”,不同场合用的也不一样,“我和你今天晚上去看电影”,“我要与你决斗”。我们在奥运会唱的主题歌,就不是“我与你”,是“我和你”。整个世界人与人之间我们是同向的、是和解的。连这样一个最基础的东西,从我的身上也可以看出这个基础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这一代,我们现在几十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这个基础是不够的,比不上60年代、50年代的大学教学。
 
现在我们的教育部花了很多钱来支持交叉性学科,不可否认,有的交叉学科出了一些成果,但坦率说有不少交叉性的学科比不上本学科的成果,你的成才不是在交叉上,恰恰是在你的本行上。你看我是搞法学的,如果我们搞一个法经济学,法经济学文章写出来,经济学不承认,你这个东西经济学界没有多高水平,排不上号,我们法学界也不承认,你这个法学的理论不透。
 
所以如果对中国的评价,认为中国现在确实是基础不够的情况下,我们接下去不是说要否定创新,不是说要否定交叉性,正是为了交叉、正是为了创新,把更多的钱要投到基础上去,我们的基础还不够。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