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清华大学
学院的院长,一位是北京大学
学院的院长——两位顶尖学者在高峰期刊《科学》杂志联袂发出呼声,难怪形成振聋发聩的声波。声波的中心是“研究基金”。中国的研究基金怎么啦?问题很多,也很严重。
施一公、饶毅两位院长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实不惟科学领域,包括人文领域在内的其他学术领域,研究基金的报批、审查、管理中,潜规则肆虐,早已是无数学者心知肚明的普遍现实;学术优劣与经费多寡的严重不对应,并不是什么咄咄怪事,而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在我看来,衡量研究基金的去向究竟是否科学合理,其标尺似可设定为这样的问号:是“跑步前进”,还是“跑部钱进”?
所谓“跑步前进”,就是说研究基金用到了正道上、刀口上。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们的预期,那是为的什么?为的是,我们需要“跑步前进”的速度,需要紧追猛赶,后来居上。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大投入,应该能让中国在学术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与国家的经济成就相辅相成,甚至能够如虎添翼,急速助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劣币驱逐良币”的恶例层出不穷。相关的利益者结成小团体,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体面持刀、肆意瓜分,国家的需求蜕变为个人的需求。当所谓的“专家意见”只是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员及其赏识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时,可以想见,“理解”的背后,乃是利益均沾的默契。
为了极少部分人的利益均沾,一些人热衷于研究和践行“跑部钱进”。所谓“跑部钱进”,“直译”是指多跑教育部、科技部等,通过拉关系得以“钱进”;“跑部钱进”的最大祸害是:一旦科学家、教授、学者公然认可这样的潜规则——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那么,趋利避害的结果便是,更多人热衷“跑部钱进”,而学术的“跑步前进”必然被耽误。
从制度入手,建立公正合理的科研经费分配方式,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当务之急。中国现在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重大项目择选机制,需要建立学术共同体,需要出于公心的、有战略眼光的学者来综合前沿专家的意见,作出战略性的科研方向判断。唯有制度保障,才能杜绝“送回扣”、“送项目”的公开黑幕,才有拨乱反正、真正往正确方向“跑步前进”的可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