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得人和事不难——谷超豪与中国科大的非线性科学研究 |
|
谷超豪教授于1988年2月出任中国科大校长。当时,谷先生的一些朋友,包括国外一些学者,得知他出任中国科大校长,都说科技大学一所非常重要的学校,向他表示祝贺。谷先生说:“我也感到很荣幸。我打电话给陈省身教授,因为要来科大不能如期访美国加州,他说:‘应该,这件事很重要。’”
谷先生在这一“很重要”的岗位上抓的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动中国科大的非线性科学研究工作。
推动成立中国科大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由此发展起来的“计算物理”和“实验数学”的方法的利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要想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就必须研究十分复杂的非线性现象,并由此逐渐形成了贯穿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
、空间科学、气象科学、环境科学等广泛领域,旨在揭示非线性系统的共性、探讨复杂性现象的新的科学领域“非线性科学”。
对学科发展十分敏锐的谷先生,上任后立刻推动这一领域的工作。1989年11月,中国科大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组正式成立,谷先生亲自担任组长,汪克林、李翊神、郭光灿教授任副组长。这个研究组成立后,多次召开研讨会,1990年9月还举办了“非线性科学高年级试点班”。同时,学校组织力量申报“非线性科学”国家立项,并于1992年获得批准,参与到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非线性科学研究中。谷超豪被国家科委聘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1992年4月,学校正式批准成立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在该领域的南方中心。
1988年9月20日谷超豪校长主持郭沫若铜像揭幕仪式
从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组到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谷超豪一直以校长的身份兼任组长或中心主任。中心经常召开研讨会,不同的学科的专家坐下来一起交流,这时候,谷超豪往往以主任的身份出席在会场,会议多半是由他亲自主持。
学科交叉催生累累硕果
数学系李翊神教授介绍说,谷先生成立该中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多学科交叉进行创新研究,带动有关理论和实验学科的发展,培育新的学科方向,并培养高层次人才。中心成立后,物色调入了一批不同学科的优秀科研人员,开展非线性量子光学、非线性等离子体物理、非线性化学等研究,如从事光学研究的郭光灿教授,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俞昌旋教授,理论物理研究的汪克林、闫沐霖、汪秉宏教授,化学方面的辛厚文教授,数学专业的李翊神教授等。
中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聚集在一起,经常开展研讨交流,使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了解,学科交叉得以顺利进行,对培育新的学科方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郭光灿教授在量子光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信息研究,就是在上述“攀登计划”项目和之后的“211工程”项目“数学与非线形科学”的支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后来,郭光灿小组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此外,俞昌旋、辛厚文、闫沐霖等教授的科研小组都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促进了相关理论和实验科学的发展。郭光灿教授和俞昌旋教授先后于2003年和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辛厚文教授的一项成果也获得了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谷先生一直对我们强调,要在理论上做深入研究或者在应用上真正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而不是发表多少文章。同时,他要求对研究生也要注意交叉培养,这些使我获益匪浅。”李翊神说。受谷先生的影响,李翊神与一些物理学教授合作,将非线性孤子理论运用到水波和理论物理研究中,成果得到了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吴耀祖教授的高度评价。李翊神认为,我国在短短十来年时间内,在非线科学研究领域就追了上来,与谷先生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
在开展原始创新的同时,中心还通过学科交叉培养了一批拔尖人才。例如,现任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杨金龙,清华大学数学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张友金,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密歇根大学教授段路明等,当年分别是汪克林、李翊神、郭光灿教授指导的研究生。杨金龙教授原来的专业是凝聚态物理理论,但后来在物理化学、计算化学等交叉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
谷超豪教授在给学生上课
此外,中心每年还举办讲习班,吸引了许多国内科研人员前来听课。“谷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数学家,而且对物理学有深入的研究。他身体力行,带头作交叉研究方面的学术讲座,同时鼓励其他老师开讲座。今天我国活跃在该领域的研究骨干力量,许多来自这个讲习班。”李翊神说,讲座后来还结集出版了《非线性科学选讲》一书,谷先生任主编。谷先生还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了《孤子理论及其应用》一书,先由浙江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后译成英文由著名的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发行,美国著名的《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杂志对该书给予了很高的评论。
“谷先生创办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体现出他过人的业务基础和开拓能力,对科大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时任中国科大副校长的辛厚文教授说:“作为非线性科学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谷先生将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专家集合在一起,诞生了许多一流的学术成果。”
“充分利用科大的数理优势,尊重科大重视基础性、交叉性、前沿性研究的传统,集中优秀人才开展非线性科学研究,这也为后来科大集中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学科力量筹办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积累了经验和基础。这是他对科大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辛厚文说。
平易近人,大家风范
作为著名科学家和科大校长,谷超豪在学术上要求很严,但为人却非常平易近人。“他为人平和,没有一点架子,穿着也很朴素,我们与他交流很轻松,丝毫不拘谨。”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执行主任王晓宏教授说,直到今天,我每年给谷先生寄贺年卡,他都认真地回复。
王晓宏是谷先生在科大培养的博士生,他对谷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学术上的敏锐、严谨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王晓宏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是流体力学,谷先生指导他是典型的交叉培养,谷先生是利用数学工具研究物理学前沿问题的大家,同时,他还请非线性中心的吴烽、汪克林等教授帮助指导。
谷先生当时年事渐高,工作又非常繁忙,但并没有放松对学生的指导。王晓宏每次报告最近的学习和研究进展时,谷先生都认真倾听、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尤其使我感到震惊的是,一些以前学的数学公式,连我都记不住,当时已六七十岁的谷先生竟能随手写出来,确实是大家风范。”王晓宏说。谷先生对论文把关很严,王晓宏的博士论文手稿谷先生整整审阅修改了一个月,然后才让打印。
谷先生的大家风范,数学系史济怀教授也感受颇深。史老师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读书时,谷先生已是该系老师,谷先生来科大后,史老师与他有了更多的接触,后来史老师担任了副校长职务,更是与谷先生直接共事了一段时间。“谷先生是非常稳重的人。”史济怀说:“他是个温文尔雅、不拘言笑、严肃认真的学者,是一个平易近人、学问很好的科学家。”
“学科交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史济怀教授说:“分形、浑沌等都是70年代新起的学科,其他高校也都想搞,但都比较困难,很难把不同的学科的人聚拢在一起。谷先生能把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人集中起来,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很不容易。这与谷先生具有大师风范是分不开的。”
1993年9月,谷先生任职期满离开科大时,曾赋《五年记事》五首,其二曰:“上下兴衰一念间,耕耘未取半日闲。天时地利交界处,能得人和事不难。”或许,这正是谷先生能够凝聚人心、推进多学科交叉的真正原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