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丹彤 陈杰 刁定宏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9-9-28 11:22:52
选择字号:
“南海Ι号”再次水底“沉睡”保护 可望年底向公众开放

挖掘现场 图\记者龙成通



经过十多位考古潜水员历时40天的“水晶宫”探宝,“南海Ι号”首期试挖掘工程9月27日圆满完成。本次挖掘发现,这艘浸泡海底800多年的古木船船体木质保存完好。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副馆长张万星告诉记者,根据事先安排工程进度,首次露脸的水底“沉箱”27日晚再次灌水,实行水底“沉睡”保护。张万星透露,“南海Ι号”挖掘进展顺利,博物馆可望在今年年底向公众开放。
发掘现场探秘
淤泥保护 船舷甲板千年不烂
站在观望台向下俯瞰,在长60米、宽40米、高12米的世界首个室内抢救水下文物的特殊海水“水晶宫”内,露出的这只长30.4米、宽9.8米、高逾4米且锈迹斑斑的铁沉箱里,就是令世人瞩目的“南海Ι号”船体。广东省水下考古队的10名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做第一阶段最后试挖掘收尾工作。
古船甲板平面上共被挖出4个探方,每个约4平方米。其中1个位于古船左前舷,3个位于船体中部。考古人员说,船中间的3个探方都发现有瓷片、陶器之类的文物。探方中的文物分布在多个夹板层次之间,每个夹板之间都藏着大量的陶器、碗碟等文物,被小心翼翼地清洗、整理、移出。而最大的发现就是:确定了船体两边船舷的存在。裸露出来的小部分船舷木质特别厚、坚硬,基本上没有出现腐烂迹象。
让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博士魏峻惊叹的是,“南海Ι号”试挖掘取样部位的部分上甲板完好无损。在过去,通常国内出水的清代以前的古沉船几乎没有一艘能保住“上甲板”。
由船舷和甲板的建造木板的颜色依然保持黄色色调,可以推断因碳化而产生的黑点部位不多。“这要归功于覆盖在南海Ι号周边的淤泥。”魏峻博士说,这些淤泥土质细密,“犹如混凝土,从而为南海Ι号提供了天然的厌氧保护条件。因为,厌氧菌能排斥其他生物的存在,从而有效地防止船体的氧化。”
海水浸泡 水晶宫缺循环系统
张万星介绍,目前安放“南海Ι号”的“水晶宫”在保护上主要采取“环境模拟保护模式”,就是把“南海Ι号”浸泡在海水中,尽量保持其原始的生存状态。而用来浸泡的海水,先是通过海边沙层的渗透过滤,再抽取到一个固定的水池当中。“对抽取到水池当中的海水,还要进行厌氧处理。”张万星说,所谓的厌氧处理,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杀死海水中的氧化物,从而防止对船体的侵蚀。
据张万星介绍,目前“水晶宫”的海水排放系统只是简单的“抽进多少、排出多少”,这与南海Ι号的保护要求有较大的距离,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加快力度建设一个海水自动循环系统,从而更好保护南海Ι号古沉船。
博物馆展馆解密
逛六展馆 游客沉船宝贝一起看
张万星说,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国内首个将水下沉船考古现场发掘与游客开放观光相结合的动态博物馆,但具体如何结合,考古部门最终还是要根据南海Ι号的保护方案最后才能确定。
张万星说,按照“水晶宫”的设计,届时游客可以从两个观察点观看到南海Ι号的水下发掘现场,其中最有特色的观测点在水晶宫的二楼,模仿海洋馆的设计,通过东西各长30多米、南北各长20多米亚克力透明胶板,可以清晰观看整个发掘过程。
据了解,整个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共由五个不同的拱形建筑构成,6个不同主体展馆中,一号展馆是主展厅,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南海Ι号文化精品展和中国水下考古三个主题;二号展馆是序厅;三号馆就是著名的“水晶宫”,其中分水下观光走廊和考古工作平台;四号展馆是出土文物保护以及展馆管理设备存放地;五号馆为办公区;六号馆则套在Ι号馆中,主要是展览“南海Ι号”的文物精品。
张万星说,博物馆的建设已经进入了设备调试的最后阶段,沉船展示和沉船考古展览、南海Ι号珍品展览等五大展览区的验收工作结束后,就可以进行布展。
文物精品提前睇
砚台墨池像酒杯 杯底开出鸡冠花
本次挖掘出一个造型奇特的高脚杯状的砚台,该砚台与“南海Ι号”的年代相近。砚台长近20厘米,宽10多厘米,细心察看可以发现,墨池近似高脚杯形状,脚杯底部呈现出“鸡冠花”形状的纹饰(见右图)。专家分析,这个充满浓烈阿拉伯红海地区特征的砚台,带有中西文化融合风格,也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
罗汉头型脸型像老外
一尊长度只有七八厘米、近乎墨绿色的石制罗汉造像(见左图),人物表情和衣饰还依稀可辨,有趣的是头像鼻子特别挺直,头型脸型都像老外。
据专家介绍,以前打捞“南海Ι号”时,曾发现过一尊观音的挂饰,当时以为是船员自用物品,但现在发掘的罗汉造像,是新的发现,这对考古学者对造像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新的命题。
珍宝无数 “瓷器一摞摞排列”
“文物取样都集中在2、3、4号探方,在所开掘的2号探方还找到了南海Ι号的隔舱板,完好船体的雏形初现。更重要的,就在这表面层之下,在船体中部的3个探方里,发现了整整齐齐放置的古代瓷器。”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向记者介绍情况时显得兴奋和激动。“我们只是提取了船舱表面的200多件文物,并没往下挖。而就在这些层面以下,瓷器密密麻麻地一摞摞排列,从上到下,数量却是非常之大。”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