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从“候选人”跻身“院士”,只有获得不少于三分之二的支持票才行。
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评选已经展开,9月2日,中国科学院公示了145名初选候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已进入第二轮,有163位候选人在列。这是第二次采用“三分之二票数”通过的程序,“半数通过”从1980年首次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院士,一直沿用到2005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已有10年的许绍燮认为,这个变化给候选人成为院士增加了难度。规定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平均到每个学科能有7~8个名额。以前执行半数,这个人数还比较容易选出来,但要达到三分之二的票数难度很大,每个学科能选出4~5位院士都很难了。
“原来的半数投票,可能使一些资格不足的人也能通过评选。‘三分之二’的票数有助于提高院士的整体质量。”许绍燮说。
“院士”的英文“Academician”源于希腊词汇“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腊传说中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的英雄。为了纪念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希腊建立了一个以Academy命名的幽静园林。在建园后的916年里,受Academy感动的学者纷纷在园内讲学,进行自发的学术活动。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到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Academy”。
此后,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Academy”这一称谓来命名本国最杰出的科学家。“院士”成为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也是终身荣誉。
在中国,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起初被称为“学部委员”,也就是院士的前身。
“当选的院士经过层层选拔,都很优秀。”许绍燮说,院士一定是一个学科中成绩最突出的科研人员,而且具有独创性。现在,很多当选的院士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有60多岁了。虽然他们都还在科学一线奋斗,但毕竟精力有限,有的人每天也不能工作太长的时间。
许绍燮介绍说,对于理论研究来说,30~50岁是比较好的年龄,而对于工程院的研究者,由于完成一些大的工程项目需要经验的积累,同时项目受到认可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选举院士的条件方面,中科院推举院士年龄上限为65岁,而工程院推举院士的年龄上限是70岁。
今年,中科院院士的初选名单中出现了年龄最小的候选人——39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所有的候选人中,60岁以下的占73.1%。但将最高终身荣誉授予中青年,一些人也提出了疑问,认为院士“童子军化”并非中国科技界之福。
许绍燮肯定了院士选举需要年轻化。因为当选了院士后,需要他们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年龄,而是总体的学风。
在美国,院士的平均年龄低于中国,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很快显示出了他们的能力。今年2月和4月,美国工程院和科学院也完成了院士选举工作,65名科学家新当选了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也新增72名。至此,两院院士达到4396名,外籍院士也有600多位了。
“比较国内外的院士评选,应符合的条件、选举程序都差不多;但他们的高水平人数比较多,因此候选范围比较大,选举出院士也比较容易。”许绍燮说,“在我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不够强,跟随、模仿的比较多。一般情况,如果一个科学家在某一领域的一个项目取得了成功,而且得到了长期的公认,就容易当选。但现实是,这样的人可能已经位列院士了,而新增又比较困难,这也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一个断层。”
根据中国工程院进行的对比分析,目前中国的院士数量比较合适,但与国外相比仍然偏少。“我们希望,有高水平的年轻院士涌现。”许绍燮同时指出,“不希望出现通过高职务而当选的现象。一些人因为是某个项目的负责人或位居官职而被提名,这样的年轻化不受欢迎。”
目前,两院院士的选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院士队伍里的“老人”也期待着新人的加盟。
“现在还不知道,今年是否会取消弃权票。”许绍燮说,在往年的选举中,由于选举人和候选人都来自各个不同的领域,对其他学科不够了解,这让很多选举人选择了弃权票,这使得有效票数达不到要求,新院士的产生也因此出现困难。取消弃权票可以督促投票人认真研究候选人的材料和学科背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