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审计局2008年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6所高校部分设备设施购入后形成闲置,涉及金额2941万元,以至于有些机器快过了使用期限还没有拆封,造成了巨大浪费。对此,有人总结后认为:一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昂贵的仪器设备存在“三低”现象,即管理水平低、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率低。
美国一位著名教授在访问中国的某研究小组后称,“This group has a lot of equipments(这个研究组有许多设备)”。言语之中似乎不无羡慕之意。科研“硬件”条件的“崛起”,使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向国外同行介绍工作时,大都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仪器设备”,而不是介绍“我们都用这些仪器设备做了些什么”。曾以提出“纳米晶体材料”概念而闻名于世的德国卡斯鲁厄研究中心的He rbert Gleiter教授坦陈:“我对这些设备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国家也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全没必要到这里来看;即使有些设备我们暂时没有,也很容易买到——我想知道的是,你们拿这些设备都做了些什么?”
我们究竟拿这些设备做了些什么呢?
也许是将设备“供”起来,以备参观。一工科研究生在网上发帖说,我们学校某个学院买来气相、液相和质谱等仪器,放在实验室几乎没有用过,只在有领导或专家来考察时才掀起“红盖头”展示一下。研究生们找到学院领导要求使用,领导却说“现在还没调试好,没有安排实验员管理,你们用坏了怎么办”。
也许是“只求拥有,别无他求”。有的科研单位购买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可使用设备的人连简单的“选取电子衍射”都调不出来,结果只能使其成为废铁一堆。对于有的科研单位来说,当向外人介绍“目前全世界达到这样指标的仪器设备只有3台,另外两台在美国、日本”后,如果能够博得艳羡的眼光,也就心满意足了。
也许是“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子”。许多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用极其昂贵,即使“咬咬牙”买回来,也还是“伺候”不起(例如大量耗电、耗材);还有些仪器,除了对温度、湿度要求极高外,即使稍微震动一下,都有可能造成损伤甚至报废。
看来,有些人并不需要这些昂贵的大型仪器设备,因为他们既不需要对学科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需要对科研课题进行实验确证,更不需要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考绩考核。当然,不需要这些仪器设备,他们或许仍然可以“制造”和“生产”出很多科研论文,只是由于缺乏原创性,以及夹杂着大量的重复、抄袭,这些学术论文难免被“泡沫化”和“垃圾化”了。
前不久,有外籍学者抨击(详见7月9日《环球时报》)“很少有中国学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乃至与国际学术界有互动关系;对科研的方法论大都一知半解,缺乏进行实质性研究的能力;拘囿于孤立而缺乏原创性的国内学术界,不费吹灰之力便取得名誉与影响力”——此言明显过矣!但面对讥刺,恐怕有些人还是无言以对的。
有时,我们连自己都不用烦劳,又何须惊扰那些仪器设备呢?于是,它们也就“乐得”闲置逍遥了。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