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登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8-28 0:48:30
选择字号:
高登义: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争得时间
——北极格陵兰考察纪实

奇形怪状的冰湖镶嵌在格陵兰西部冰盖上

格陵兰北极技术中心

峡湾两岸山谷冰川退缩的痕迹——冰积陇

作者乘坐的考察船MS FRAM

中山站建筑体现了南极建筑的结构特征,房屋必须离地两米以上。右为作者

北极熊跳得高了(2008年拍摄) 

 
2009年7月15日~ 26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委员会联合组织了北极格陵兰考察活动。我被邀请作为此次考察的科学顾问。
 
此前,我已9次赴北极进行科学考察,考察区域主要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对于北极格陵兰西海岸区域考察来说,我还是第一次,我国的科学家也很少有人专程来这个区域考察。此次考察的区域是北极格陵兰西海岸北纬66度40分到北纬72度附近的地区。
 
第10次来北极地区科学考察,我心中惦记着一些当今关注的科学问题,诸如,全球气候变暖在北极格陵兰地区有什么影响?格陵兰土著民族是从哪里来的?格陵兰土著民族的生活状况如何?另外,我也想尽可能地了解一下,格陵兰的科学研究状况如何?格陵兰西海岸和斯瓦尔巴德群岛有什么异同吗?格陵兰西海岸有什么新奇的事物吗?
 
目睹了气候变暖
 
留在格陵兰冰盖上的奇迹
 
在出发之前,我仔细了解了此次考察的路线以及沿途经过地区的情况,作好了沿途进行考察的准备。
 
根据我的一位朋友提供的信息,我们是从哥本哈根乘飞机飞向格陵兰西海岸的南斯特伦菲尤尔机场的。沿途,值得关注的是,飞过冰岛西南侧上空、飞入格陵兰东部海岸、穿过格陵兰大冰盖和格陵兰西部地区时所能看到的不同的自然景观。7月是北极地区的极昼时期,提供了从飞机上俯瞰拍照上述经过地区的机会。
 
素有“世界第一大岛和世界第二大冰盖”之称的格陵兰,真是名不虚传,在浩瀚的北极地区中,格陵兰冰盖“统治”了北极地区的冰雪世界,而在号称“冰岛”的上空,却很少见到冰雪的痕迹。
 
在搜索格陵兰地理信息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发现,在北极格陵兰西部的冰盖上,分布着稀稀落落的天蓝色图案,于是我联想到北极气候变暖非常明显的现实,我怀疑,那是冰盖融化后形成的冰湖。我想,如果我能够从飞机上拍摄到类似的照片,那就证明了我的推断。
 
正巧,我坐在飞机右侧的窗口,为我在飞机上拍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飞机刚刚经过冰岛的西南侧上空时,我赶忙拍照。但见,冰岛上山峦起伏,雪山四周为大片绿色植被和海域围绕,让人更觉得冰岛的名称与自然面貌之巨大差异。不久,飞机飞入了格陵兰岛东海岸上空,清晰可见格陵兰岛上起伏的雪山与皑皑白雪,令人深深感觉到,格陵兰岛的名称与它的自然面貌也是非常不一致,如果把冰岛和格陵兰岛的名称相互交换,那才是“名副其实”啊!
 
当飞机到达格陵兰冰盖的西部地区时,我从窗口往下观看,一幅幅奇特的景观把我吸引住了。在比较平坦的冰雪面上,隐约可见多种蓝色的图案镶嵌在雪白的冰盖上,美丽而壮观。这些现象在格陵兰冰盖的东部地区并没有见到,它是否与地理信息中的蓝色图案有关呢?我顾不得去思考了,先拍下来再对比研究吧!
 
从拍摄的照片中稍加挑选,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到,有的像天蓝色的冰湖,有的像圆环形天蓝色冰湖,有的像多种多样的冰湖群,有的冰湖上的浮冰正在融化之中,奇形怪状的冰湖镶嵌在北极格陵兰冰盖上,令人目不暇接。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北极气温变化的资料表明,近70年来,北极地区的地面气温平均升高了1℃以上,这比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0.75℃要高多了。我想,这应该是由于近来北极气候明显变暖而引起格陵兰冰盖融化的证据吧!
 
联想到近年来南极洲大陆的西南极地区冰雪大量融化和世界的山谷冰川快速退缩的情况,发人深省: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人类应该尽量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减少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给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争得一点时间!
 
当地时间7月16日15点40分,我们飞抵南斯特伦菲尤尔机场。16点起,我们分批乘车前往码头,约15分钟后到达;然后,以8人为一组,分批乘小汽艇登上此次的考察船MS FRAM。
 
又见气候变暖影响的痕迹
 
我们的考察船叫做“MS FRAM”,是挪威有名的探险考察船。MS FRAM的第一代是为挪威著名的科学探险家Eva Nansen(南森)领导的北极科学探险而建造的,它于1893年~1896年、1898年~ 1902年和1910年~1912年先后完成了两次北极和一次南极探险活动。此次我们乘坐的MS FRAM是2005年开始设计建造,2007年投入使用的。考察船的排水量为12700吨,长114米;主要用于南极、北极格陵兰和斯匹兹卑尔根岛海域的考察。
 
7月,北极圈内都是极昼时段,在海平线上看不见日出和日落。然而,由于考察船行驶在峡湾中,受峡湾两侧山地的影响,能够在当地时间4点前后看到日出。
 
航行在这条峡湾中,由于北极气候明显变暖,不时可见山谷冰川退缩的痕迹。在冰川退缩过程中,冰川末端会留下一道道冰川退缩的痕迹——冰积陇。所谓冰积陇,就是之前冰川向前运动时所推动的沙石堆积物。
 
其实,北极气候变暖不仅对于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而且对于北极生物,特别是北极熊的影响也很显著。在2008年夏天赴北极考察中,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北极熊减肥了,跳得高了。究其原因,北极气候明显变暖使得北极浮冰明显减少,北极熊赖以捕捉海豹的浮冰条件恶化,食物来源减少,只好适应这个变化,它必须奔跑着跨越浮冰追逐海豹。
 
访问格陵兰北极技术中心
 
格陵兰北极技术中心,是丹麦技术大学的民用技术系与格陵兰建筑结构中心的合作机构,是邀请我们此次赴北极格陵兰考察的单位之一。格陵兰的这所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的机构,既是我们考察队访问的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我想了解格陵兰科学研究情况的第一个单位。
 
该中心主任Jokum Moller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格陵兰北极技术中心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介绍了在北极格陵兰低温条件下房屋的建筑结构问题,强调了北极房屋建筑必须预防大风雪掩埋房屋的危险:一是房屋必须离地一至两米建造,以便让风吹雪从房屋下面通过;二是房屋的屋顶呈斜坡,有利于风吹雪从屋顶通过;三是门要开在冬季盛行风的背风方向,但是,还要适应于与盛行风相反的风向,建造第二个门。队员们对于北极低温条件下房屋的特殊结构非常有兴趣,与报告人进行了交流。队员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英文水平,让主人感到惊讶。
 
报告完毕后,我又单独与Jokum Moller教授进行交谈,对格陵兰北极技术中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格陵兰北极技术中心是格陵兰最重要的继续教育中心之一。学校分技术高中和矿业学校两部分。主要培养水工、木工、建筑油漆工、水暖工和北极企业家。学校有教师30名,学生300名。学生中有75%来自格陵兰,25%来自丹麦。遗憾的是,他们培养的学生只有少数留在了格陵兰。
 
在我与Jokum Moller教授讨论适应于北极的建筑结构时,我向他介绍了适应于南极的建筑结构,其中,建筑物必须离地两米以上,以预防风吹雪掩埋房屋的危险,这是与北极建筑结构非常相似的,Jokum Moller教授对于我提供给他的中山站建筑的照片非常感兴趣。
 
Jokum Moller教授还介绍说,该中心一直努力于研究应用低能耗的房屋、永久冻土带上道路的建筑、污水处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乡村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和风能)。
 
《科学时报》 (2009-8-28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