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学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8-11 8:49:23
选择字号:
吴学安:就业率造假“一票否决”制切实可行
 
针对近日引起热议的“被就业”事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如果高校在就业率上有造假行为,教育部在审核评估高校工作时将实行一票否决。对于个别高校毕业生虚假签约的情况,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认真查处,决不姑息。

近年来,高校的招生和就业可谓是乱象环生,一边是招生大战,一边是毕业生就业率的比拼。当教育一旦具有个人消费品的性质,市场化竞争就在所难免了,而市场竞争中商家惯用的“虚假宣传”之术,也成为一些高校招揽生源的“杀手锏”。因为如果就业率太低了,不仅会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后续生源,学校的领导就会感到难堪,甚至一些专业或院系还有可能被取消或合并,由此可见,一些高校虚报毕业生就业率的动机是很“实际”的。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决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要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硬挂钩,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要缩减其招生名额。同时,教育部还将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查,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把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硬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同时,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如此,“狠招”似乎能够跳出就业率造假的“怪圈”。
 
然而,把高校就业率与招生计划硬性挂钩,总免不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业率造假的舆论拷问。实际上,许多高校也正是这么做的,以注水的就业率敷衍搪塞成了“家常便饭”。教育部既将招生与就业挂钩,又特别强调“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一票否决”,如此以“一票否决”保障“坚决调减”的制度配套实施,似乎能够保障制度的切实可行——高校就业率如果上不去的话,招生时就会被“坚决调减”;假如就业率造假就会被“一票否决”,不造假又不想被“坚决调减”或“一票否决”的话,那么,就只有实实在在帮助毕业生就业这条路了。
 
从表面上看,“坚决调减”和“一票否决”的制度配套实行能够解决造假和激励的悖论,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并非能一帆风顺。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都是由学校自己出具证明,而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因为就业率的高低往往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所以一些高校在就业率上做手脚,玩猫腻也就在所难免了。在缺乏科学严谨就业率评估体系的背景下,若想高校在就业率上不弄虚作假也难。从另一角度看,无论是对就业率低的高校招生名额进行“坚决调减”的,还是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的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在缺乏权力分配和制衡的前提下,一个就业率低而又不想被调减招生计划且在就业率上造假又不想被“一票否决”的高校,就只有靠走门子摆平自己的“婆婆”——教育行政部门这条道了。而当权力都集中在一个行政部门手中,且没有其他权力制衡的情况下,这个权力部门极易成为腐败的高发区。
 
不言而喻,教育部对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坚决缩减其招生名额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让这些高校所设的专业更接近市场需求。可以说,将招生与就业率挂钩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这有悖于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如近年来高校扩招时,根本没有考虑到现在就业市场能不能接纳这么多毕业生,在无法解决这个难题时,一味采用提高“就业率”这种行政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的做法,在各种利益驱动下,必然会出现掺了水的“就业率”;而对“纸上谈兵”的虚假就业率,采取“一票否决”尽管是还知情权于公众的善意之举,但在现行体制下难免不有拳头打在棉花上不得力的感觉。
 
毋庸置疑,虚假就业率不仅掩盖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也影响到教育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败坏社会风气,成为教育界的一大公害。有鉴于此,一方面,有必要制订出更为适当的就业率评估体系,真实地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率的“含金量”;另一方面,引入社会监督机制,避免教育行政部门一家“孤军奋战”,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引导高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杜绝虚假就业率。如此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科学时报》 (2009-8-11 B4 视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