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调节蛋白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用酵母所作研究发现,要通过限制热量来延长寿命必须有Sir2。这是一种蛋白质,最初是在一项筛选基因沉默因子的工作中被分离出来的,其全称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自从这一发现以来,人们对被通称为“沉默调节蛋白”的一组蛋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期《自然》上,Toren Finkel,Chu-Xia Deng和Raul Mostoslavsky对沉默调节蛋白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了综述。这些NAD依赖型酶被发现与一系列有关细胞命运的决定、与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调控总体能量代谢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还表明,沉默调节蛋白与包括从糖尿病到癌症在内的若干疾病状态的病情发展有关。这些发现,再加上最近在小分子沉默调节蛋白活化因子合理化设计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使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可能性:我们有可能找到针对许多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的新疗法以及延缓哺乳动物衰老的潜在药理策略。
关于矮球状星系形成的一个新理论
关于矮球状星系形成的一个新理论表明,矮球状星系可能是由矮盘状星系与较大矮星系的遭遇形成的。矮球状星系是附近宇宙中由暗物质支配的低亮度星系,它们的起源是关于星系形成方式的长期未解之谜之一。以前的模型仅适用于靠近一个像银河系和仙女座这样的巨型星系运行的矮球状星系,这些模型因在“本星系群”外围矮星的存在而未被当成普适理论。在新的模型模拟中,小星系群中矮星系之间的遭遇引发了一个被称为“resonant stripping”的过程,该过程在它们被像银河系这样的体系吸积之前将其转变成了矮球状星系。在这一框架内,矮球状星系应能够成对地或以小群组的方式形成和互动,留下可以探测得到的长长的星流和星尾。
关于土星转动周期的一个新数值
土星的整体转动周期预计在过去几十年间并没有发生我们可以觉察到的变化,所以能够反映其转动周期的一个好的参数也应当保持得相当稳定。从“卡西尼”探测器获得的最新结果,对测量土星内部转动(即测量磁层中某些特征的转动周期)的传统方法提出了疑问,因为它们测出的周期比“旅行者”探测器28年前测出的10小时39分24秒的数值长大约7分钟。Read等人在本期《自然》上报告了关于土星转动周期的一个新数值,即10小时34分13秒±20秒,该结果是通过分析潜在的大气涡度得出的。这一改变了的参照系与存在一个交替式喷射模式的假设是一致的,说明土星上的风要比以前所认为的更像木星上的风。
全球变暖大大加快泥炭地中的碳排放
由全球变暖所诱导的、通过增强泥炭沉积物的呼吸作用而发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速度的加快,可能会对我们的气候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正反馈。但碳在泥炭地、尤其是在泥炭地深处的长期温度敏感度仍然不确定。现在,一项涉及对亚北极泥炭地人工变暖的长期(8年以上)实验表明,变暖大约1℃,会刺激生态系统呼吸速度加快50%以上,这种加快的大部分来自永久冻土之上接近活性层底部的长期存在的顽固性碳。这些发现表明,气候变暖对泥炭地中地下碳库呼吸作用的加快程度要比以前人们所认为的大得多,有可能将《京都议定书》对整个欧盟所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大部分抵消掉。
早衰蛋白控制神经传输物质的释放
早衰蛋白基因在遗传上已被与家族性阿尔茨海默氏症联系起来,但它们在什么地方发挥作用、在神经元中做什么却不清楚。Zhang等人通过小鼠模型发现,早衰蛋白在突触前腔中发挥作用,控制依赖于活性的神经传输物质的释放,这是一个对于神经计算、学习和记忆来说必不可少的过程。这些发现表明,突触前功能丧失也许是神经退化性疾病中导致痴呆的一个早期原因。
具有抗菌活性的巨噬细胞
我们对很多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一个广泛的锌依赖型肽链内切酶家族)的正常生理作用仍然很不了解。现在,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亦称为巨噬细胞弹性蛋白酶)被发现具有针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直接抗菌活性。MMP-12的这种功能与该分子的羧基端区域、而不是其催化点有关。令人吃惊的是,MMP-12在细胞内也具有抗菌活性,而其他MMPs主要是在细胞外空间中具有活性。这项工作还表明,巨噬细胞在急性细菌感染最早阶段扮演一个角色,人们更为熟悉的是,这些阶段被认为是嗜中性细胞发挥作用的范畴。
X染色体失活过程的触发
雌性哺乳动物携带两个版本的X染色体,而雄性则携带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为了抵消双剂量同一基因可能产生的毒性,X染色体上的大多数基因都被沉默。这一X染色体失活(XCI)过程,长期以来被假设是由RNA基因Xist的表达,具体来说是由该基因在失活X染色体上的版本的表达触发的。现在,用小鼠胚胎(研究人员用基因工程方法使这些小鼠在其未来失活的X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有缺陷的Xist基因)所做的新的研究工作显示,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事实上,在留下印迹的XCI过程中,父系X染色体的沉默可在没有父系Xist的情况下被启动。如果仍旧没有Xist,X染色体最终会再活化,说明它的作用也许是使沉默长期保持稳定。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科学时报》 (2009-7-31 A3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