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永新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发布时间:2009-7-7 12:15:34
选择字号:
中华鲟海水驯化获成功 将在海中增殖放流
 
7月2日从中科院海洋所获悉:中华鲟的淡水苗种海水驯化研究获得成功。这标志着今后中华鲟人工增殖可从目前的长江流域扩大到广大沿海地区,从而显著提高成活率,加快中华鲟的资源恢复步伐。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是距今约2亿年前白垩纪残留下来的孑遗种类,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据该项目负责人、中科院海洋所肖志忠介绍,中华鲟主要分布在东海和黄海的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属于江海洄游性鱼类。每年6-8月,中华鲟到长江口溯河洄游,9-10月陆续到达湖北江段,并在江中滞留过冬,第二年10-11月到宜昌江段产卵繁殖,产后立即返回海洋育肥。仔鲟则顺流而下,于次年4-5月间集中在长江口崇明岛东滩水域,在此逗留5个月左右,然后进入海洋。
 
“葛洲坝的修建切断了中华鲟产卵洄游的通道,迫使中华鲟在葛洲坝下产卵繁殖,自然产卵场大幅减少。”肖志忠告诉记者,为拯救这一珍稀鱼类,国家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的办法予以增殖和保护。“但目前人工增殖放流仅局限在长江中下游及入海口,而这一地区进行生产的船只、插网及流刺网非常多,极易对幼鲟造成伤害,河口区的涨落潮也会造成幼鲟搁浅,增殖放流的成果大打折扣。”
 
为解决这一问题,肖志忠等人在2001年开展了中华鲟淡水苗种海水驯化研究,并取得成功。结果表明,淡水苗种在盐度为32/1000的海水中生长很快,一年后可达3-6公斤,海水驯化的成活率在92%以上。该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0410050414.1)。
 
“虽然目前在长江流域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幼鱼非常多,但长江中的捕鱼船那么多、渔网那么密,能成活多少实在是个问题。”肖志忠说,“经过海水驯化后,中华鲟幼鱼可直接在面积广大的海洋中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既能有效避免人工破坏,又可以缩短幼鱼从淡水到海水的过渡时间,开辟了中华鲟保护的新渠道。
 
更多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