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山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18 0:38:30
山仑院士:应对旱情 当前和长远结合
 
2008年11月初至2009年2月6日期间,我国北方主要冬麦产区基本无有效降水,受旱面积接近1.5亿亩,其中约30%属重旱。为此,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宣布启动了Ⅰ级抗旱应急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当前旱情和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落实各项抗旱措施,打好这场硬仗,为今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打一个好基础。
 
笔者根据历史经验并通过一些调查了解,从当前与长远结合的角度,就我国北方农业防旱抗旱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认识和建议。
 
要对旱情作出全面分析和准确判断
 
与涝灾相比,旱灾一般发生范围更广,涉及因素也更加复杂,应从气候情况、灌溉能力以及墒情、苗情等多个方面作出综合分析与判断,而后进行分区、分类指导。为实现“应急响应”的要求,不但要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而且要有一个由农业、水利、气象以及其他部门共同组建的执行机构,在“应急”期间统一发布指导意见和重大措施安排。
 
当前干旱的范围之大和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少见,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另外一些因素:去年小麦播种前降水基本正常,播种时土壤表层及下层墒情均较好,成苗良好,估计多数麦田主根可达到1米左右;11月初至今,多数地方无有效降水,但正值冬季,麦田蒸发量不大,干层主要限于土壤表层;在正常降水年份,2月底以前不是小麦需水临界期和灌溉关键期;小麦主产区,如黄淮海平原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较大(冀鲁豫三省灌溉面积约占麦田总面积的70%左右),虽可持续性不够,但应急能力较强。目前,陕西渭北塬地的情况是:灌溉地小麦生长基本正常,但苗情较正常年份差,旱作农田出现5~10厘米不等的干土层,但下层土壤含水量仍属中等,以旱为主的多种原因造成部分旱作麦田和播种质量差的麦田出现黄苗,但死苗很少。2月7日下了一场小到中雨,在陕西约有1/3的麦区旱情得到暂时缓和,但在686个测点中只有6个测点的降水量达到20毫米以上,故总体旱情没有解除。按目前情况看,小麦一定程度减产恐难避免,但减产幅度不会太大;如果进入3月份以后再无较大降水(应达到20毫米以上),问题就会变得严重,故当前在千方百计保苗促苗的同时,应作好近期内有雨或无雨的两手准备。
 
当前应采取的措施
 
1. 综合抗旱,科学用水。要采取全面抗旱措施,除千方百计广开水源增加灌溉外,也要采取中耕、镇压、补肥、喷洒抗旱制剂等多种措施,同时要注意预防病虫及冻害等灾害发生。
 
在灌区已实行冬灌的,如苗情正常可暂时不灌;灌溉水量充足的地方可按需节灌;灌溉水量不足的地方,实行每亩20~30立方米的限量灌溉;旱作地区在采取耕作抗旱措施的同时,还可采取用少量水点浇或行浇的办法(每亩10立方米左右,方法是开沟——浇水——覆土),亦可有效推迟小麦受害时间。总之,要将补水和保水、提水、用水结合起来,将浇丰产水与浇救命水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以减少产量损失。
 
2. 作好旱情预测预报及持续抗旱准备。如近期仍无较大降水,应考虑采取进一步措施,如对一些受害严重、收成无望的麦田改种春播作物,对部分缺水灌区和旱作区麦田千方百计施以少量补水争取一定收成,对生长正常的灌区麦田切实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以争取更高产量。总之,要千方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全面抗旱措施,同时要本着以秋补夏、以丰补欠的原则积极应对变化中的旱情,争取全年较好收成。
 
长远应对策略
 
1. 健全农业应急抗旱机制,制定农业抗旱法规,规范旱情预测预报标准。
 
2. 强化农田水利全面建设,实行大、中、小、微型水利并举的方针,在灌溉总用水量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应强调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降水的基础上走减少灌溉定额、增大灌溉面积之路。同时,积极推行节水型农业。
 
3. 在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抗旱农业结构建立,有限灌溉水高效利用,加快培肥地力,以及抗旱、广适应品种培育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潜力,应加强研究、积极挖掘。
 
4. 树立“以丰补欠”的策略思想。在当前科技水平下,遭受严重干旱造成大幅度减产的年份,世界各国还都不可避免,因此对产量的要求不应以单一年度为标准,而应着眼于一个周期年内的平衡,比如以5年作为一个周期,统筹安排。这样,在丰收年面前不致大意,遇灾害年份不致恐慌,做到冷静积极应对,争取最大限度减少年度损失,保持周期内产量稳步上升。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时报》 (2009-2-18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