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作者:徐春浩 来源: 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09-2-10 1:44:45
他,首次将力化学引入瓦斯地质研究领域,为煤矿安全生产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被称为是“创造了奇迹的人”;提出了构造煤为瓦斯突出“信号灯”的观点,为制伏瓦斯提供了有力支撑,被同行们誉为“敢于挑战困难的人”;用一根竹竿支撑佝偻的身躯,把全部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科研与教育事业的最前沿,被同事们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河南理工大学张玉贵:大爱让生命之花如此灿烂

张玉贵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瓦斯地质研究所书记、副所长。身患强直性脊柱炎,与病魔整整抗争了10多年。先后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师德标兵、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555人才工程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首届道德模范、河南理工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成员,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骨干成员,河南省安全技术及工程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教学感言:
“师之魂,爱为本。”
爱生命——珍爱人生,精神不垮;爱事业——生命不息,事业不止;爱学生——育人为本,诲人不倦。
“他认准的事谁说都没用”
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然而这却是张玉贵的真实经历。
1993年,正当壮年的张玉贵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全身僵直,严重时只能一个姿势躺在床上,动弹一下就骨肉分离、撕心裂肺般地疼痛,常常使他彻夜难眠。更可怕的是脊柱不断下弯,躯体严重佝偻,这基本上意味着他将永远告别三尺讲台。
然而,病魔没能使张玉贵放弃对事业的挚爱与追求。1998年,他跨专业考入了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别人读博都是3年,可张玉贵竟读了8年。
张玉贵读博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病床上边吃药边学习的过程中度过的。他的导师谢克昌院士,在他攻读学位期间,对他生活和精神上关怀备至。但在张玉贵终于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满怀信心地认为可以顺利通过时,却未获谢克昌批准。
当时张玉贵对此甚至有点记恨,但很快恢复平静的他开始重新审视论文,并不断充实提高。终于在第8个年头,他以优秀的成绩拿到了博士学位。在庆贺张玉贵获得博士学位的聚会上,谢克昌含着热泪对他说:“不让你的论文通过,何尝不是我心灵的一种煎熬。”那一刻,张玉贵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终于理解了导师的良苦用心,明白了严格是对学生最大的爱。”
2000年,由于病情加重,张玉贵病倒在床。然而,他用一根一寸多宽、二尺来长的竹杆竖着绑在腰上一直睡了半年,硬是躺直了病魔使之佝偻的身躯。
2002年,张玉贵又接受了两次大手术,体内用钛合金支撑的双腿每走一步就要忍受钻心的疼痛。刚刚出院,张玉贵又毅然回到了学校,投入到科研与教学当中。
张玉贵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他既要给学生上课,又要指导学生做实验,还要进行科研。“他认准的事情别人怎么说都没用,他说一个人活着要有精神追求,一定要把事情干好。”张玉贵的妻子江林华说。
张玉贵总是用一张充满阳光的笑脸面对一切。他常说:“我觉得自己在工作中是一个正常人,在家待着就是一个病人。工作着我活得充实,闲下来反倒浑身不舒服。”大家劝他去看病,但他说:“别老把我当病人。我多做一天事,就多赚一天。”
“他把事业当成了生命,是工作上的‘拼命三郎’。”与张玉贵一同工作8年的同事、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张子敏说:“他乐观、有责任心,对每件事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完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搞科研要有牺牲精神”
“搞科研要有牺牲精神”,这是张玉贵常说的一句话。多年来,他长期致力于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等煤矿安全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为破解瓦斯治理这一世界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些年间,张玉贵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丰硕的科研成果:完成了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目前主持着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专题等。然而对此,张玉贵有自己的看法。
“科研上的成功绝非偶然,那是思考和创新的结晶。”张玉贵总是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他总能及时指出我们研究上的关键所在,让我们明白该怎么做。”他的学生曹升玲说,有时为一个问题耽误他很长时间,但他从不厌烦,总是耐心讲解。
“实践是第一位的,只有到生产一线才能准确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张玉贵说。瓦斯地质研究要到井下最危险、地质情况最复杂的地方去观察、测量、采样。为了让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他常把课堂搬到几百米、几千米深的矿井里,现场实践教学。
在张玉贵看来,只要肯用心,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通过不懈地追求,2006年,他在国内首次提出把力化学引入瓦斯地质研究领域的新的学术观点,改写了瓦斯研究的历史。2008年1月,他申请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煤层气低渗富集区地面开发关键技术”课题也获准立项,研究总经费达597万元。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成就,张玉贵感受到的并不是名和利。“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赢得了国家的承认。”而谈到他的科研动力时,张玉贵说:“科研靠的是精神、兴趣和坚守。要有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全面的知识结构、丰富的联想能力及强烈的好奇心,要能够为1%的希望付出100%的努力。”
张玉贵的刚正直率和宽厚待人在学校是有口皆碑的。“只有种下‘德’的种子,才能绽放‘美’的人生。”张玉贵说,我认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德比才更重要。因为德不仅指个人的道德品质,还包括其学风。因此,张玉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从不说违背自己意愿的话,也从不迎合“潮流”。为了科学真理,他敢于排除干扰,旗帜鲜明地讲出自己的观点。
“您站在讲台上
本身就是一座丰碑”
作为一名教师,张玉贵深爱着他的课堂,深爱着他的学生。“师之魂、爱为本,爱是教师的第一品质。”他常这样说。
张玉贵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学生发来的短信:“老师,您最近好吗?”“老师,祝您身体健康!”“老师,我就要上班了!”然而,这些同学们也许并不知道,此时的张玉贵,在经历了一次次大手术之后,身体早已透支。即使这样,他依然舍不得离开讲台。“我打心眼里喜欢我的这些学生,在他们中间,我能找回自己生活的动力。我住院期间还一直惦念着他们。教育他们、传授给他们知识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张玉贵说。
在教学岗位上的张玉贵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有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坚持不住了就把身子靠在讲台上继续讲课。学生们搬椅子来让他坐着讲,他笑笑说:“老师应该永远站在讲台上。”学生们这样赞扬他:“您站在讲台上,本身就是一座丰碑!”
“我们从张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度负责、勤奋忘我及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拼搏精神。”张玉贵的学生们如是说。
投身教学十几年来,一直被多舛的命运和病魔纠缠着的张玉贵,比一般人更能深切地体味到生命的意义。他的格言是“淡泊名利,笑对人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张玉贵表现出了极为坚强的执著、乐观和向上的精神,在他的辛勤培育下,先后有20余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了科研领域的佼佼者。
“教书育人是我本身的工作,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我现在主要带的研究生,一个是‘指’,另外是‘导’。‘指’是一定要给学生指一个正确的科研方向,‘导’是引导他们向这个方向去做,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张玉贵说。
张玉贵这种对事业的钟爱之情深深地感动着他身边的人。“他追求事业的执著精神令人钦佩。他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在他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节假日这几个字。”同事张子敏这样说。
《科学时报》 (2009-2-10 B3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